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贵州省)剑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来源:剑河县政府网 作者:县情资料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1-08-21 09:31:41
摘要: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力争“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2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9.9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22.6:23:54.4。...
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第一节 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推进实施剑河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以城(镇)组群为主体形态,据点式开发,集中均衡式经济布局,健全县域科学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统筹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县域之间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全县均衡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人口、产业适度集中,明确县域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构筑“两心四轴三点”的县域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两心”:即以剑河县中心城区(县城和岑松镇区)和南明镇区为中心,构成剑河县城镇空间的极核。“四轴”:包括“G60、G320交通走廊产业布局聚合轴”“南(哨)南(明)和革(东)柳(川)南(加)两条旅游经济聚合轴”和剑榕高速公路形成南北向城镇聚合轴。“三点”:重点建设柳川、南哨、南加为县域城镇发展的支撑点。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将“剑河县城—岑松”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贵州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州区域旅游节点和旅游工贸型城镇进行打造,将南明镇作为绿色产业型城镇、旅游城镇进行打造。将柳川镇、南哨镇、南加镇3个镇作为重点镇进行培育。柳川镇作为县域中部重点城镇,以发展旅游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绿色湖滨旅游型小城镇打造;南哨镇作为县域东南部重点城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绿色湖滨旅游及旅游服务型城镇进行打造;南加镇作为东南部重点城镇,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绿色湖滨旅游及旅游服务型城镇进行打造。将观么镇、久仰镇、太拥镇、南寨镇、敏洞乡、磻溪镇作为一般镇。观么镇、敏洞乡打造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集贸型小城镇;久仰镇打造以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综合集贸型小城镇;太拥镇、南寨镇、磻溪镇打造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产品加工为主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农贸旅游型小城镇。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第二节 实施县城整体提质升级行动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按照做强中心、带动周边、辐射乡村的思路,高质量推动“一江两岸”建设发展,进一步优化“东拓西展、两翼展开”县城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与时俱进优化县城业态,推动产城景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家政服务、休闲康养等城镇服务经济和餐饮购物、“夜经济”“步行街经济”等城镇消费经济,不断增强县城产业配套能力。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健康有序推进房地产。加强县城规划区环境整治。新建或完善停车场、学校、养老院、慢行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提升县城文化、县城治理、公共服务等品质,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内需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第三节 实施特色小城镇提升行动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富”的目标定位,推动特色小城镇实现精品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围绕十二个乡镇文化、生态、山水等资源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基础设施健全、保障有力、低碳智慧、人气聚集、山水田园城相互融合的农文旅一体化小镇、湖滨休闲小镇、民族美食小镇、森林康养小镇、体旅融合小镇、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民族服饰小镇、温泉医药康养小镇。突出产业特色,建设一批产业特而专、形态小而美、功能聚而拢、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农产品小镇,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区。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促进人口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柳川、南明、南加、太拥、南哨等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人口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搭建柳川、南明、南加、太拥、南哨等镇人口集聚平台,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聚。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科学界定事权与财权,进一步理顺乡镇的财力分配关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乡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建设。扩大乡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干部管理权限,改革内部机构设置,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增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强化镇域服务功能。建立乡镇培育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营性土地用于出让,保障乡镇建设资金需求。拉大乡镇发展框架,支持乡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整合城镇用地空间,保障乡镇建设用地。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供水、供电、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加快构筑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乡镇公共服务水平。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第四节 实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行动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讯、房、气、广播电视、物流等条件,推动城市与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大体相当、齐头并进。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医疗共同体等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合理定位县域城镇功能,指导有条件的村庄科学编制好村庄建设规划。坚持以县域为单位合理编制城乡空间布局体系,确保农村不搞大拆大建。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第五节 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入城镇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切实解决好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和权利维护等问题,促进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建设,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着力做强城镇经济。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增强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强化产业就业支撑,扩大城镇就业容量。提升完善城区功能组合,优化商业、人居、生态等空间与交通站点等设施的合理布局,稳步推进老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推进功能混合、产城融合和集聚人口,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和新城新区空心化,加快基础设施向城乡接合部地区延伸覆盖,拓展人口集聚空间。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打造群众便捷生活服务圈。统筹地下管网、清洁能源供应、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医疗、文化体育场所、就业服务、社保经办等公共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和形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强化城市空间开发管制和定位管理。坚持城市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推动县域经济提速发展。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力推进。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把新型工业化作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途径,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取向,把特色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方针,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基本力量,以县城为基础,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以产兴业、以城促产,推动“小县大城、小乡大镇、小村大集”建设。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扶持措施,培育产业发展新载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块状经济。加快县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完善县级财税体制,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第六章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奋力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全力推动“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着力解决农产品不够优、三产融合不深、科技支撑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短板,大力培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第一节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将口粮成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荐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加快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在有条件的农业种植区,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和“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农业科技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大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落实贵州省土地整治规划下达的任务,到2025年确保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4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重点布局在各乡镇的坝区,优先实施大坝区域,其次实施低坡度集中连片区域。二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农田灌溉有保证,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县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土壤环境质量预测、预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技术设备改造和推进清洁生产等途径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污染源;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油料基地的灌溉水源水质,积极推进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防治土壤污染;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的监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选取典型的地区开展耕地污染治理示范,通过采取生物、化学、工程技术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各项惠农政策的前提下,建立发展粮食生产的激励机制,以大户培育为平台,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态势,允许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区域耕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特色、无公害农产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从而遏制弃耕抛荒现象,保护耕地资源。三是加大损毁土地复垦力度。在调查评价各乡镇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综合利用、农业优先”的原则,确定土地复垦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积极推进土地复垦工程。开展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情况调查评价,查清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及洪涝等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结合工程、生物等措施,及时复垦灾毁土地,减少因自然灾害损毁而流失的耕地数量。四是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以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重点区为主,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和适度开发的原则,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有效补充耕地面积。五是强化新增耕地质量管理。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结合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实行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依照有关质量验收技术标准,严格新增耕地质量验收,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耕地质量的,要积极采取土壤改良措施,使补充耕地达到被占用耕地的质量,做到面积和产能双平衡。六是有序推进低丘缓坡进程。结合贵州省对低丘缓坡规划的相关要求,适时开展低丘缓坡规划,系统调查低丘缓坡等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征和类型,做好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潜在生态风险评估、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水土流失评价等工作,积极探索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技术和方式。grx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围绕农业新品种、特色优质产业、农业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贮运、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搭建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星创天地”等创新和孵化平台。发挥财政科技专项经费支持农业科技的引导作用,每年从财政科技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完善科研设施设备开放机制,积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交易、品牌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成长梯队企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三是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切实做好农业技术咨询、推广等服务工作。

发表评论

频道精选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