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安徽省)2016年灵璧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灵璧县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1089 发布时间:2016-01-27 17:29:07
摘要:2016年灵璧县政府工作报告 在2016年1月11日灵璧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朱守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回顾 刚刚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注重提质扩量,奋力实现工业崛起。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县主战略,促进各种要素最大程度向工业集中,实现提质与扩量并重,全面提升工业发展竞争力。
全力加快转型升级。坚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稳妥减量,大力实施“4105”行动计划,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传统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转型升级,确保技改投资1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力争阳光电源二期、灵阳光伏二期、灵源光伏、远景风能等项目建成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加大企业上市辅导力度,确保荷金来等2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力争璧禾田园等2家企业在四板挂牌。
聚力打造首位产业。继续以“3个10”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3111”工程,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食品加工产业转移,力争新增首位产业规上企业10家,实现产值50亿元。以食品产业园为平台,加快推动徐州吾必香、温州乡巴佬、北京鲜满多等企业进驻园区,加速食品产业集聚。支持永盛制粉、亨健饮品等企业,加快产品更新和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品牌,深化智能改造,发展绿色生产,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调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
强力开展招商引资。聚焦工业项目,围绕首位产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编制产业规划和招商路线图,精准开展产业招商。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招商分局的前沿作用、专业招商组织的协调作用、企业招商的纽带作用,积极开展驻点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带头招商制度,夯实部门和乡镇招商责任,完善奖惩兑现机制,强力推行责任招商,加强跟进,靠前服务,全面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力争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个,新增规上企业20家。
倾力做强园区平台。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目标,加快“一区六园”建设,强化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完成食品产业园路网建设,提升食品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现代制药产业园聚集功能,力争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平方公里,标准化厂房面积达15万平方米。完善经济开发区职能设置,健全管理服务功能,实现一体化管理,确保生产总值、税收收入、招商引资、规模企业数四项指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依托产业优势和区位特征,加快推进下楼、冯庙、游集等乡镇工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构建工业园区“6+4”生产力空间布局。
努力拓展双创空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完成专利申请90件、授权60件,争创省市名牌5件以上。大力弘扬创业文化,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积极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业,形成“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良好局面。鼓励社会群体,采取合资或入股等方式参与创业,力争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800家、个体工商户5000户。
(二)注重供给侧改革,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突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关键任务,着力服务实体经济,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按照兼并重组一批、强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的思路,采取差别化措施,积极调整存量,妥善处置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停产半停产的“僵尸企业”,盘活经济开发区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推进现有企业达产达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财政贡献率。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发社会创业能力、创造潜能,积极培育增量,打造实体经济梯次发展格局。
推进企业降本增效。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着力帮助企业降低交易、物流、用工成本和税费负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严格落实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税政策,推进项目规范审批、网上审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降低实体经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补齐经济发展短板。以做强工业经济、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统筹项目用地、金融支撑、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着力引进和培育产业化项目,补足工业经济短板,提升现代农业加工产值比重,培育实体市场,搞活商贸流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
扩大文旅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文化厚重、生态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扩大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做大做强旅游市场。加强旅游业统一规划,完善景区功能,创新营销方式,强化宣传推介,扩大合作互通,精心经营现代农业博览园、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等重要景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加快钟馗文化园、虞姬文化园二期建设,全力争创4A、5A级旅游景区,确保磬云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通过验收。加强奇石市场监管和旅游商品开发,广泛开展星级旅游产业创建,发展旅游产业配套,切实做好留人、购物、消费文章,力争全年旅游接待量突破2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亿元。
大力发展商贸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商贸购物中心、现代物流园区和综合性、专业性大市场建设,大力培育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提升区域核心商圈功能,力争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0家。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乡镇商贸中心2个、村级直营店10家。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建立完善网上交易平台,发展“村淘”100家,力争15家企业入驻阿里巴巴—宿州产业带。拓展新型消费业态,重点培育家政服务、康复养老、休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鼓励引导传统服务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实现提档升级。
(三)注重品位提升,积极蕴育城市文明。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全面落实“一尊重、五统筹”,抓好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实现县城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科学谋划成长坐标。强化规划意识,健全规划体系,提升县城详细规划,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启动电力、环保、综合防灾、地下空间和城市空间等专项规划,促进“多规合一”。倡导城市修补,推进智慧规划建设,完善重点开发地块控制性详规,加快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规划编制,建设示范工程。严格规划监督,加强城乡空间管控,建立“三级巡查”网络,完善违建监管机制,严管农民建房,坚决遏制小产权开发,高压清理和整治存量违建,促进城乡建设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强化作品意识,注重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发展,创建“好人大道”,提炼城市精神,提升文化内涵。实施绿化提升行动,高标准完成宿泗快通、宿淮铁路站前广场和县城出入口绿化,精心打造新汴河景观带,新增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实施道路畅通行动,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加快推进东外环和铁路货运站连接线工程,打通钟灵大道西延、龙山大道东西延、建设路南延等5条断头路,确保宿泗快通灵璧段全线、建设路北延段、虞美人大桥、S201南段一级路、徐明高速连接线竣工通车。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以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争创活动。统筹抓好“八项创城行动”,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坚持文明创建与完善城市基础配套相结合,启动县中医院、县委党校、县人武部迁建和实验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承载能力。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完善“智慧城管”总体框架,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规范道路交通秩序,保持环境整洁美观有序。
着力强化安居保障。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开行棚改贷款,加快惠众苑、庆丰家园、滨河家园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内开工棚改项目1800套,确保五年计划三年完成。优化征收流程,坚持依法征收,加快JG3#、23#等地块棚改项目进度。创新棚改模式,优化安置政策,更好发挥住房公积金作用,逐步提高货币化补偿比例。继续实施购房补贴,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确保房地产业稳步发展。
持续加大城乡统筹。坚持以县城为核心、以乡镇为区域中心,抓城带镇,以镇促村,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设施配套、商业集聚、功能完善、品位提升为重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快渔沟、冯庙全国重点镇建设,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深化以城带乡和城乡共建,继续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尹集垃圾和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提高垃圾转运站、垂直压缩站利用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灵璧特色的沿线沿边景观。
(四)注重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以优质高效,绿色安全、循环生态为目标,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结构性改革,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着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积极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编报项目,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林业生态保障功能,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1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7万亩,完成森林增长工程示范带建设57公里。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达到88.7%。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县长负责制,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0亿斤以上。加快推进新一轮道路升级改建工程,完善乡村路网体系,重点实施大小路、浍禅路改建等工程,打造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
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与“二产”对接,与“三产”相连,以1个省级示范区、4个市级示范园和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产业联合体为依托,重点打造灵南生态、林汇家禽等一批优质安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200亿元。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流转平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10家、新型产业联合体2个,培训新型农民300人,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着力打造美好乡村亮点。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大力实施8个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并选择1~2个乡镇开展整乡推进试点。结合农村生活垃圾三年治理行动,深入开展集镇建成区及周边自然村环境整治,全面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争创生态乡镇5个。严厉打击露天焚烧秸秆行为,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全面实现“零火点”。统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减灾等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活安居乐业。
(五)注重脱贫攻坚,加快迈入小康社会。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夯实“双包”责任,努力形成“五级联动、多方支援”的大扶贫工作机制,确保精准脱贫7226户、20243人,全面完成“2496”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年度任务。
夯实脱贫基础。坚持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全面加大贫困村硬件投入,破除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基础设施障碍。统筹资金4600万元,大力实施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和农村道路网化工程,着力解决17个贫困村的出行问题;投资8170万元,积极开展农田水利提升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施农田治理项目3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2万亩,农机深松整地35万亩,升级更新贫困村电网18.6公里。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产品,加大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开展免费技能培训,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岗位1200个。
突出产业扶贫。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发展致富产业,带动贫困户就地脱贫。依托兴程鸭业、超牧养殖,扶持尹集圩疃等7个贫困村,发展特色养殖,实现脱贫4000人。依托德海林业、韦集幸福菇,引导禅堂、韦集等乡镇贫困人口,发展特色种植,实现脱贫2000人。积极实施光伏扶贫,加快30个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1500户分布式家庭电站建设,并逐年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着力推行“互联网+扶贫”模式,实现电商脱贫1000人。依托旅游景观资源,发展农家乐、生态采摘等乡村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带动脱贫180户500人。
健全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积极开展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和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坚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严格落实“双包”工作制度,积极开展社会扶贫,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六)注重改革创新,强力推进项目攻坚。坚持效率与质量并重,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努力消除项目瓶颈制约,提高经济发展协调性和连续性。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强化项目带动,形成梯次推进、滚动接续的项目建设机制,力争纳入省“大新专”项目40个、市“5161”项目400个,分别完成投资30亿元、80亿元。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四督四保”推进机制,畅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强项目审批要素协调,确保450个县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年度完成投资100亿元。
增强财税保障能力。加快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土地资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扩大“营改增”实施范围,将税收增长点落实到具体企业和项目,积极培植财源、涵养税源,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税收监管信息化平台,强化纳税户动态管理,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减少财源流失,确保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
创新投资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债券项目支持,深化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革,推进建投集团、交投公司、通灵担保和三元实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政企分开。推行PPP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考评机制,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在乡镇设点,加大信贷投放,加强银企对接,及时解决实体经济和项目融资难题,确保新增贷款14亿元。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逃废债行为,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严格土地管理,注重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土地增量,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完成补充耕地指标3000亩。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力争收储土地1000亩,征迁整理净地1000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0亿元。加快矿山资源整合,依法规范矿山开采秩序,严厉打击盗采行为。全面加强节能减排,强化排污监管,进一步扩张环境和能源容量。
(七)注重民生民利,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发展普惠性,提高群众幸福感。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