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在弋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 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第十五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县发展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五年来,我们紧盯目标、砥砺奋进,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1.经济总量明显壮大。“十二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5亿元、财政总收入13.63亿元、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6.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9倍、2.9倍、1.8倍和1.6倍,年均增长13.6%、23.7%、12.4%和10.4%。
2.发展质量明显优化。“十二五”末,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10.4%提高到16%,三次产业比由20.4:44.5:35.1调整为16.7:47.2:36.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611元和10518元,均为“十一五”末的1.9倍。
(二)五年来,我们抓住核心、增量提质,产业水平持续提升
1.工业经济逐步增强。“十二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8家,较“十一五”末增加21家,完成增加值33.46亿元,实现翻番。海螺水泥、天施康制药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海螺水泥连续四年纳税达1.4亿元以上,成为全市十强纳税工业企业;新型建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和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22.36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6.8%。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市级研发中心4个,获市级以上科技奖19项、专利授权370件,海螺水泥二期技改顺利实施,鸥迪铜业自主研发的无氧铜技术全国领先,无铅铜技术达到欧美标准。工业园区扩区调区获省政府批复,工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秉承“绿色、环保、低碳、科技”理念,投入5.5亿元,工业园区一期2平方公里全面建成,新入驻企业达21家,园区工业增加值、税收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95%和202%。
2.农业效益逐步提升。粮食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雷竹产业被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获得“中国雷竹之乡”、“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弋阳年糕、大禾谷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建成省级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1家、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8.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6家,家庭农场从无到有,发展到39家;新增著名商标农产品9个、绿色农产品2个。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投入5.5亿元完成十大类水利工程建设和3.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
3.第三产业逐步繁荣。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龟峰旅游产业集群被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投入9.6亿元改善龟峰软硬件设施,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节庆赛事和推介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龟峰景区获得“中国最美符号”、“中国健身名山”等省级以上荣誉8项,并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预备名单,清水湖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十二五”末,全县接待游客达863.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4.7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8.6倍和6.7倍。商贸金融稳步发展,新增大型商贸综合体2个、金融机构12家、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公司5家。“互联网+”等新业态渐成势头,华东林交所、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投入运营,电商企业达223家,年交易额达11.3亿元。
(三)五年来,我们建管结合、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观
1.城乡建设加快推进。投入59.5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69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镇化率分别达13.5平方公里和43.8%,较“十一五”末增加2.1平方公里和3.8个百分点。弋阳高铁站建成运营,高铁新区启动建设,标志着弋阳迈入了“高铁时代”,快速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对弋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弋阳大道、龟峰大道、弋阳大桥等基础项目拉开了城市框架;新人民医院、谢叠山小学、城市管网等民生项目完善了城市功能;体育公园、洲上刘家湿地公园、志敏公园等休闲项目提升了城市品位。“洁净弋阳、品位小城”和“十大整治”活动全面开展,城市绿地率达42.8%、城区亮灯率达98%、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镇村建设稳步推进,漆工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和“全省百强中心镇”,447个新农村点和253个农村清洁点建设全面完成,改路856公里、改水2.7万户、改厕2.1万户,荣获“全省清洁工程先进县”和“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称号。
2.生态文明加快建设。新增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5个、市级生态村17个、省级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1个,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大力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林地保有量达1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3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9.27%;强化森林保护,荣获“省级森林防火先进县”称号。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水资源红线,加大水、空气、土壤保护和治理力度,“十二五”末,全县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5平方公里。
(四)五年来,我们把握关键、稳中求进,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1.改革攻坚不断深入。政府机构、办公用房、公务用车、“营改增”试点、“五险统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全面完成。农垦系统国企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稳步推进,荣获“全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工作先进县”称号和“全市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工作一等奖”;农业系统“四场一所”和国有林场改革获全省先进,近万名职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审批事项精简率达76.1%,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30%,涉企收费项目减少13项,打造了为企服务的“高速公路”。
2.开放合作不断扩大。发挥区位、生态、资源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招大引强,重点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区域,累计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03个、实际进资11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外贸出口3.44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1倍、2.6倍、1.5倍和2.5倍;荣获“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县”、“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称号和“全市‘走出去’先进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