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湖北省)2016年竹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竹山县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2419 发布时间:2016-01-26 09:55:51
摘要:2016年竹山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月12日在县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 长 龚举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竹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
2016年竹山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月12日在县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 长 龚举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竹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五年,是竹山经济社会跨越提升、全面进步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团结一心,克难奋进,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亿元(预计,下同),是2010年的2.25倍,年均增长17.6%。工业总产值90亿元,是2010年的2.32倍,年均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3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5家,实现增加值17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5.22亿元,是2010年的3.14倍,年均增长2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23.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量的4.1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28元,是2010年的2.32倍,年均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935元,是2010年的2.13倍,年均增长16.3%。主要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发展速度位居全省三类县市前列,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进位较快县”。
  (二)特色产业强势崛起。始终坚持绿色转型发展,形成“两绿三生”产业体系。潘口、龙背湾、小漩等水电站投产发电,堵河水电梯级开发和移民搬迁全面完成;绿松石矿山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建成“一城一园多基地”,国际绿松石城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基本形成集基地开采、原石公盘交易、园区加工、商贸运营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北星河石材产业带建设、矿产企业技改升级重组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园区建设实现重大进展,新增工业用地1.1万亩,累计入驻企业198家。农业产业扬优成势,形成“一主四特”产业格局,累计新建产业基地41万亩,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场575个、农民合作社269个、家庭农场90个,培植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新增“三品一标”产品34个,“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新增国家3A级以上景区4家,女娲山晋升国家4A级景区,上庸镇、官渡镇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名镇,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30%。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县物流中心、秦巴电商城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连锁店、便民超市、物流快递等遍布城乡,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城乡统筹开创新局。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成效卓著,346国道沿线城乡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基本实现一体化,区内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0%提高到63%,顺利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年明显变化、五年大变化”目标任务,成为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山水绿城、生态玉都”大城区建设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道路扩建、旧城改造、绿化亮化、防洪保安等工程加快实施,相继建成城关至潘口一级路、堵河三桥、钢坝、干流防洪堤、潘口至城区取供水、霍河第二水厂、中华女性文化博览园一期、国际大酒店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稳步建设楚庸文化街、千福上庸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拓展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五城联创”扎实有效,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县城,荣获省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称号。集镇建设亮点纷呈,上庸、官渡、深河、柳林等4座移民新集镇全面建成,宝丰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溢水全国重点镇、擂鼓省级重点中心镇建设进展顺利,文峰、得胜等一批集镇规模稳步扩大。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村66个、“宜居村庄”示范项目25个,建成农村新型社区86个,“庸派”建筑风格民居全面普及,打造了一大批魅力村庄,其中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宜居村庄”,麻家渡镇总兵安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扶贫开发取得显著进展,累计实施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57个、老区重点村15个、边远贫困村61个,完成扶贫搬迁3100户1.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9.8万人。
  (四)基础建设突飞猛进。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谷竹高速建成通车,2条省道升级为国道、8条县乡道升级为省道,龙背湾交通复建工程进展顺利,建成一级路15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1280公里,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2条,完成“村村通客车”目标,实现交通从瓶颈制约向“外联内畅”综合网络重大转变。农田水利大幅改善,累计除险加固水库36座,新建堤防39.6千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17万亩,完成土地整理16.3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7.6万亩;新建村级集中供水53处,改造升级集镇水厂8座,23.27万农村人口喝上安全饮用水。输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十竹超高压、小漩至潘口水电站输变电线路建成运营,新建和增容扩建变电站7座,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全面提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通光纤、宽带村达到209个,手机网络、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环保强势推进,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75万亩、植树造林20万亩,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九女峰森林公园、圣水湖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新增省级森林公园2个、市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生态村45个,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51.2%增加到60.8%;实施治污减排项目40个,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8个、垃圾处理场5个、污水管网58千米,城区、中心集镇基本实现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屡创佳绩,累计实施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750余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超30亿元,一大批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
  (五)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实施,完成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顺利组建县招商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资、公车等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财税、投融资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建设,促成6家企业在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建设银行、楚农商村镇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入驻,基本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连续十年被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县”。招商外贸成效斐然,累计引进招商项目178个,实际到位县外境内资金156.5亿元,实现外贸出口8933万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3.7倍。对口协作、外派招商、回归创业等成果丰硕,嘉麟杰服饰、裕源食品、雨慧电子等一批亿元企业落户,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六)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就业服务成效显著,累计完成各类培训8.4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35万个,组织劳务输出58万人次。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建乡镇中心福利院17所;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县”六连冠;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2.7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07万户,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完成中小学标准化校舍改造30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2.8万平方米、扩建教师周转房715套,“两基”成果得到高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省级验收;竹山一中实现整体迁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高中,竹山二中创建市级示范学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5%;县职教集团学校被评为全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完成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建成县精神病医院、“四化”乡镇卫生院12所、“五化”村级卫生室182个,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状况明显改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落实,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秦巴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建成县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群众文化广场等大批惠民工程,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科技普及和创新水平明显提升,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合格县”。“十星”级文明创建工作再次得到中央文明委充分肯定,全国农村精神文明现场会在我县胜利召开,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大批涌现。以网格化、信息化为重点的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社会消防、“六五”普法、严打整治、信访维稳、民族宗教等工作扎实有效,“平安竹山”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得到提升,被命名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示范单位”。
  (七)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县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议案702件、政协委员提案928件,办结满意率或基本满意率达100%。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县委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刹四风”、媒体问政等活动,各类政府会议、文件简报大幅压缩,超标超编公务用车、违规办公用房、“吃空饷”人员得到清理整治,“三公”经费支出大幅减少,全县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廉政意识明显增强。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10项,减幅达58%;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三网”融合工程基本建成,为民办事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残联、工商联、统计、物价、档案、外事、侨务、对台、农机、气象、地震、粮食、公积金、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坚持抓大事、抓要事,办好事、办实事,顺利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较快、质效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完美收官。特别是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四双”驻村帮扶工作队扎根贫困村,“三访四看五评”、建档立卡等大量基础性工作有效完成,分村因户规划编制、扶贫搬迁等工作有序推进,扶贫创新举措不断涌现,使我县精准脱贫进入快车道、走在全市前列,成功承办全省精准扶贫现场会,充分展示了竹山良好形象,增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胜信心!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县委的正确领导、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进、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并通过你们向所有关心支持竹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层次偏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转变;城镇建管水平不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提升;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不强,扶贫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行政效能还需提高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竹山厚积薄发、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面临许多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中央高度重视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和差异化宏观政策调控,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缩小地区和贫富差距,我们将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获得千载难逢、源源不断的政策机遇。省委、省政府继续以“一元多层次”战略为引领,加快汉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深入推进竹房城镇带;市委、市政府着力构建“一核多支点”战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我们拥有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建设秦巴强县的良好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发展,我们迎来了工业规模加速扩张、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经济内生动力加速增强的发展黄金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谋划,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引领竹山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着更加辉煌的目标奋勇前进!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三维纲要”、“双修方略”,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绿色发展、开放先导、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在秦巴山片区率先实现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这一思路,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年均递增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亿元,年均递增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递增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亿元,年均递增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700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实现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7万元,年均递增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万元,年均递增13%;城镇化率提高至54%;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实现全县脱贫摘帽。按照上述要求,我们将突出抓好事关全局的五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以绿色转型为主题,致力做优做强富民产业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两绿三生”产业,加快构建链条完整、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合理开发小水电,科学开发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实施“引江补汉”工程,力争清洁能源总装机达140万千瓦以上。大力发展“一主四特”农业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培植壮大有机茶、放心肉、优质油、生态鱼、特果蔬、小杂粮等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深度开发道地中药材、肚倍和黄姜系列产品,改造提升传统生物医药产业,打造鄂西北“药库”。科学有序开发绿松石、金银铁、铌稀土、石材等矿产资源,加强矿山管护和整治、企业技改扩能和重组,打造“世界绿松石之都”、全省重要生态矿业基地。大力培育“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旅游文化品牌,综合开发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加快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配套设施,开发系列地方旅游产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打造湖北旅游强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