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福建省)2018年龙岩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龙岩市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4 发布时间:2018-01-13 07:08:52
摘要:预计全市生产总值2158亿元、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8亿元、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2519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5亿元、增长8%。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机械装备、有色金属两大工业主导产业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7%...

4.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投资计划管理,突出保证重大关键性项目及民生需求迫切项目。用好中央、省支持苏区发展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完善产融合作平台,促进项目融资精准对接。推进项目测绘、财审、图审等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坚持依法征迁、和谐征迁,集中开展“净地行动”,清理盘活闲置、低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新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实行差异化扶持政策,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坚决打击影响施工的各类违法行为,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三)强化城乡协同,推进美丽龙岩建设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龙岩。
1. 推动文明建设常态长效。巩固文明创建成果,着力推进基层行动及群众参与、基础设施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市民素质提高、创城活动运作等常态长效,开展“六项提升行动”,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推行“街长”“巷长”负责制,开展无物业小区、农贸市场、夜市、流动摊贩等规范治理,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完善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等信息平台,健全巡查报告、受理处置、反馈回访、监督考评等机制,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进一步增强市民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让讲文明、守规则、有秩序成为社会风尚。
2.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规划理念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山水生态元素和历史文脉,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多规合一”成果应用,优化城市设计,彰显特色风貌。在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加大统筹力度,推动永定区加快融入中心城市。以消除市民出行堵点为目标,继续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加快罗桥节点改造、溪南节点改造、罗龙西路二期、人行过街通道等项目建设,完成“三桥一路”节点改造,火车站北站房综合枢纽建成投入使用,天马路二期、金鸡路全线贯通,全市新增公共停车位2500个以上。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更新200辆新能源公交车,新建一批城市公交站场。实施葫芦溪分洪等项目,推进雨污分流和老旧管网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按照“经济、生态、美观”原则,重点抓好龙津湖公园、东山湿地公园建设和龙岩大道一期、大锦山公园等园林绿化提升工程,加快打造景观优美、舒适宜人的城区环境。
3. 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做优七大特色产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打响闽西特色农业品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构建农村快递物流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因地制宜、比土不比洋,加快建设2个国家级、5个省级、8个市级特色小镇和永福田园综合体,打造省级美丽乡村120个、美丽乡村景观带3条以上,加强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提高农村生活品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成农村路网提级改造450公里、危桥改造60座、农网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00公里,推行路长制、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让百姓出行更通畅、更安全。实施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等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创新农村“两权”抵押模式,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做好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改革农村“六大员”管理机制,加强农村服务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4. 加强生态建设。持续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守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这一最宝贵的资源和资产。强化生态环保属地管理、行政执法和企业治污主体责任,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实行环保督查常态化。推进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梅花山国家公园前期。打好“清水翻身仗”,总结推广小溪河治理成功经验,深入推进河长制,加大执法问责力度,开展生猪养殖业污染、小流域污染、城市黑臭水体等专项治理,全面消除重点小流域劣五类水质,全市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5%以上。打好“青山修复仗”,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造林绿化11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40万亩。打好“蓝天巩固仗”,强化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臭氧污染防治,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打好“净土保卫仗”,加强铁锰矿、铅锌矿污染整治,推行垃圾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全面完成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任务。从严治理城市噪音、油污、扬尘等污染,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支持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培育绿色生态文化。
(四)强化补齐短板,推进民生事业改善
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关切的痛点、堵点问题,努力让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更少、获得感幸福感更多。
1.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是政治责任、是底线任务,我们必须带着情怀和责任抓落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要求,压实责任、精准施策、精细落实,确保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0个贫困村和14个贫困乡镇退出。突出产业帮扶,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贫困户发展可直接受益的项目,让贫困户稳定增收。突出金融支持,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探索建立贫困户资产性收益增收机制。突出健康扶贫,落实好大病医疗补助、医疗叠加保险等政策,加大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广激励性扶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完善政策引领、投入保障、责任落实、社会参与等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加强脱贫后续保障,提高脱贫质量,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用好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实现全过程指导、推动和监管,以信息化促落实、促公开、促精准,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严厉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等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2.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新需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认真落实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十条措施,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完善以教绩为导向的职称评聘管、教师教绩考核激励、班主任考评奖励等机制,让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加快推进城区基础教育学校扩容,实行代建、施工一体化“交钥匙”工程,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31所、新增学位1万个以上,新办公立幼儿园20所、新增学位7200个以上,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快消除“大班额”。深入实施“名校带动工程”,推动基础教育组团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3.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激发闽西特色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客家家风家训,凝聚发展正能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市博物馆改造提升等项目,多建一批百姓身边的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国保带省保、县保,加大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深化龙台文化交流。规划建设龙岩洞文化创意产业园、特色文化街区,鼓励支持闽西特色文艺创作,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打响闽西文化品牌。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