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四川省)2016年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乐山市五通桥区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667 发布时间:2016-12-07 08:16:36
摘要: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0月25日在五通桥区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区长 成定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全面贯彻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以建设“两区”、整治环境、提升老城、依法行政、全面小康为工作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先于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到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今后五年,区政府将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两区”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以“两区”建设为载体,坚持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建成集中集约的工业新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新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高标准建设工业新区。按照全市“一总部三基地”工业布局,在金粟、桥沟规划建设16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加快配套路网、电网、水网、气网等基础设施,建成园区主干道路3条、污水处理厂1座、35千伏变电站1座。科学编制工业新区产业发展规划,配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现有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形成科学合理的新型工业布局。围绕打造乐山首位工业基地的定位,引导新能源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光电信息、新材料、稀土应用等产业入园发展,努力实现“一年拉框架、两年出形象、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
高品质打造冠英新区。按照全市“一城两新区”布局,全力推进冠英新区城市项目建设,重点打造7平方公里湿地公园,引进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医院、学校等城市新区支撑项目。同步发展新区文旅经济、商务经济、总部经济,推进文体、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新区布局,实现高端化融合发展。力争实现“三年成形五年成邑”的目标,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魅力新城初具规模。
二、壮大支柱产业,迈出转型升级新步伐
以工业为主导,坚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促进速度提升与结构调整相协调、质量提高与效益增长相适应,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提质增效。做强做大盐磷化工、硅材料、稀土新材料、机电制造等支柱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草铵膦、蛋氨酸等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发展农药、医药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实施稀土高效催化剂等项目,打造国内稀土深加工基地。实施多晶硅铸锭切片等项目,推进硅材料产业向光伏产业延伸。实施机电设备数控化改造、高效节能电机技改等项目,推进机电产业向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到2021年,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45%、62%。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支持福华等企业上市,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2家,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
农业做特做优。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现代农业(水稻)等项目建设成果,建成2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年产量稳定在8.7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抓好蔬菜、花木、茶叶、畜牧四大特色产业,发展“一线两片”蔬菜产业,建设牛金线等5条花卉长廊,建成10万亩标准化茶叶原料基地,打造芽芝春有机茶、艳阳天有机柑橘等特色农业品牌,适度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经营转型,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促进芽菜、豆腐乳、泡菜等特色农产品产量、质量综合提升,确保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0%。新增土地流转2万亩以上,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00个以上。
三产盘活上档。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搭建1个电商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培育2个电商龙头企业,推出4类特色电商农产品,持续扩大电商交易规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动区中医医院医养融合发展,建成区福利院等养老健康服务项目。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大金融机构对我区信贷规模支持力度。统筹城乡贸易发展,着力打造冠英新区商业圈和新天地中心商务区,改造杨柳、桥沟等5个乡镇农贸市场。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参加“川货全国行”等大型会展活动,提升企业和商品知名度。加快发展文旅经济,保护性开发五通桥古镇,突出国家级花木科技园、木鱼人家休闲区、沫溪河田园风光带、桫椤峡谷、新塘沽工业遗址等特色旅游点建设,完成远成·文旅城4A级景区、中国根书博览园3A级景区创建,鼓励根书艺术展演覆盖全球。到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5%。
三、强化功能配套,开创城乡建设新局面
以改造提升老城为抓手,同步推进村镇建设、交通攻坚,增强城市集聚效应、提高城乡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交通三年大攻坚。以“一航两铁四快速”枢纽项目为核心,开展“交通三年攻坚大会战”,加快推进33个交通重点项目,确保三年完成投资55亿元。开工建设岷江航电老木孔枢纽项目。推进成贵、连乐铁路项目建设,续建和新开工铁路21.5公里。加快进港大道延伸线、五犍沐快速通道、青五快速干道等干线公路建设,新建国省干线公路23.7公里。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4.6公里、提升改造94.9公里,实施双漩坝渡改桥,全面实现县乡道黑化改造、村道拓宽达标,建成农村公路495公里。到2021年,实现乡镇通油路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农村公路达标率达到100%,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
老城旧貌换新颜。保护城市记忆,分步对古树、古街、古桥、古码头、古建筑等城市印记进行修缮和维护。推进规划区范围内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实施王爷庙片区、麻柳土扁 片区旧城改造,腾挪空间建设城市公园。完成14条共计15.27公里城市道路升级建设,提升四望观广场,整治背街小巷,打造菩提山—木鱼山循环健身路径和特色城市商业街区,改造公厕50座以上,确保城区亮灯率达到98%以上,绿化率达到37%以上。切实规范城市秩序,建立管理权和处罚权一致的“大城管”格局,突出抓好规划执法、市容执法、交通执法和户外广告治理。采取工程措施开辟第二水源,确保饮水安全。到2021年,老城风貌实现整体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0%。
村镇年年出精品。加快推进“县乡村特色品牌创建工程”,每年集中打造1个特色镇,1条特色街区,每个乡镇集中打造1个特色村,每个村集中打造1个特色产业品牌。统筹推进集镇风貌塑造,打造牛华美食文化特色镇、金山观光农业型小镇、西坝旅游休闲型小镇等具有历史遗存、地域特色和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推动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集中打造桥滩等特色商业街区。完善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五大行动”和文明村创建,建设金粟刘家山、西坝高河等一批特色村,探索打造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突出打造村级特色品牌,提升花木、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村发展水平。到2020年,60%以上的村创建为省级“四好村”。
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新突破
以整治环境为重点,在整治中修复环境,在发展中涵养生态,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整治环境重现蓝天碧水。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整治货运车辆“抛洒滴漏”,强化中心城区扬尘防治和餐饮油烟排放监管,推进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着力解决空气异味、粉尘、秸秆焚烧等突出问题。将城乡环境整治纳入环保安全目标考核,每年评选环境优美镇(乡),对排名后3位的镇(乡)实行挂牌督办。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取缔肥水养鱼,提高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消除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建成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处理中心。整治水葫芦、水白菜等漂浮物,改善茫溪河、涌斯江等流域水质。强化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管控,开展高频次执法巡查和“双随机”抽查,对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顶格处理。
涵养生态推进全域绿化。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46万公顷。巩固“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成果,逐步替换巨桉等具有生态危害性的树种,连片发展天然混交林、特色经济林、珍贵用材林,确保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5%以上。加强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水系绿色走廊建设,对乐五路、G213线、涌斯江等沿线进行绿色改造,沿岷江、进港大道建设新区湿地公园、打造十里绿色长廊。推进绿色细胞工程,实施庭院绿化、村庄绿化、小区绿化、街道绿化、广场公园绿化、环城绿化。
循环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依托盐磷化工、硅材料、稀土新材料等产业循环模式,延伸循环链条,确保重点耗能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0%,最大限度发挥工业循环效应。发展种植、畜牧配套产业链,推进种养殖业良性循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80%,有力促进农业生态循环。推广电石渣、煤矸石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技改项目,提高废旧家电、金属、塑料等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到2021年,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五、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创造新活力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深化改革增动力。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强化财税征管,培育新增税源,挖掘非税收入潜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抓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探索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开展土地综合利用、就业促进、服务采购等改革试点,统筹抓好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改革。
开放合作借外力。围绕工业新区和冠英新区建设,强化产业招商、项目招商,突出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支持企业纳入全省“一带一路”战略“251三年行动计划”,巩固省级化工外贸出口示范基地、省级重点培育的十大外向型产业园区建设成果,提升农化、机电等产品全球市场份额。加强旅游智库、危化专家库等人才库建设。到2021年,力争新引进市外内资370亿元,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
创新创造强内力。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创新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创新投入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园各1个。实施专利转化项目100项以上,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创新企业9家。到2021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5%以上。
 
六、办好民生实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凝心聚力脱贫攻坚。以“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为目标,健全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对新增贫困户、返贫户逐一摸排、精准施策,确保到2018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通过财政补贴、扶贫信贷、产业指导等方式,力争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个致富产业,有条件的贫困户每户有1条致富门路。2017年完成农村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实现失劳贫困群众社会保障兜底供养全覆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住房改造647户。扩大“家庭振兴计划”试点,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
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加大民生投入,确保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加快“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建设,到2021年,五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9.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和住房解困等社会救助体系,完成区福利院扩建工程。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就业2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探索社会化养老新模式。推进以水源工程、管网连通、管网升级改造为主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通村公路建设等民生大事。健全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