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陕西省)2016年铜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333 发布时间:2016-02-25 08:19:00
摘要: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2月17日 在铜川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铜川市市长 杨长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任务和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2...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强与沿线地区文化、旅游、经贸交流合作,把铜川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加强与西安海关的合作,做好外贸进出口企业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循环利用、水泥、陶瓷和果业等方面的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动优势产能、特色产品“走出去”。抓住中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精准招商,全面提高经济外向度。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城乡群众福祉。共享是发展的本质要求。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政府工作的成就感建立在市民的获得感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优化义务教育布局,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打造优质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现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各位代表,“十三五”规划凝聚着社会各方智慧,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盼。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坚定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十三五”宏伟蓝图必将变为美好现实!
  三、2016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围绕“三重三区”,突出抓好“两稳两优两增”(稳投资、稳产业,优结构、优环境,增就业、增收入),不断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实现新常态下全市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确保“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上下达的指标。
  (一)抓住关键稳增长,促进经济企稳回升
  着力抓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稳增长的关键。在优化投资结构和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今年继续筛选一批市级重点项目,集中力量推进,力争完成投资160亿元以上。美鑫45万吨铝镁合金及自备电厂等22个项目建成投产投运,华能照金电厂二期及铁路专用线等43个项目开工建设,煤矿采空区光伏发电等25个前期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加强对央企进陕、国企进铜、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争取签约项目早日落地建设。下大气力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投资环境评价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标本兼治解决影响投资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大服务重点项目建设“铜七条”的落实力度,夯实区县和园区主抓项目、市级部门服务项目的责任,坚持一线督导进度、及时协调服务、现场解决问题、定期观摩评比,全力保障项目按时间节点快速推进。
  狠抓产业提质增效。工业是稳增长的核心。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和调度,继续落实和完善工业稳增长的有关措施,强化服务保障工作,“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确保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顺应发展、平稳增长。积极实施直供电试点,打造低电价区。鼓励煤炭、水泥、电力、铝业企业互动联保,拓宽煤炭、水泥销售渠道,积极争取将铝锭纳入全省有色金属收储范围,争取增发电指标。龙头带产业、产业兴园区,加快8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产业项目引进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园区投入产出步入良性循环,力争工业园区经济增速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以上。粮食总产20万吨以上。打响铜川果业品牌,加快果树试验站建设,将铜川苹果、大樱桃和宜君核桃创建成省著名商标,水果总产75万吨。抓好畜牧养殖和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创建1个省级、4个市级标准化畜牧养殖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是稳增长的基础。从严控制商品房项目审批,严格控制新建租赁型保障房,把重点放在商品房去库存、提高保障房入住率上。加快保障房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群众入住“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市场化手段筹集保障性房源,推行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工作,实施棚户区改造8000户,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不低于50%。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推进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积极开展商品促销活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休闲、旅游、文化等体验性消费。鼓励发展中医药养生、健康调理、体育健身、老年照料护理等新型业态,促进医养结合,引导健康消费。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加快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促进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扩大农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二)定向施策优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强市、质量强市战略,推动工业从依赖资源、增量扩能为主转到调整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上来。煤炭产业立足转化找出路、开新路,加快行业整合重组,重点引进实施深加工项目,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塑行业优势。水泥产业依托技改和管理提效益,控制生产规模,加强品牌建设,发展水泥制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陶瓷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与知名陶瓷企业对接与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的市场竞争力。以创新引领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医药、食品行业核心竞争力,有序开发石油、油页岩等资源,积极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提高接续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份额。
  促进旅游品牌化。推进全域旅游、全景铜川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启动陕西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项目,实施智慧景区建设,加快照金景区、陈炉古镇核心区、药王山和玉华宫景前区建设,支持宜君县域旅游发展。按照A级景区标准,抓好申河、马咀、孟姜女故里、金锁石林、哭泉等乡村旅游发展,打响特色品牌。孙思邈纪念馆建成开放,推进王石凹工业遗址公园建设。实现3A级以上景区标准化公厕全覆盖。搞好旅游宣传营销,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亿元以上。
  加快农业现代化。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建设区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加快农村资源资产化、股份化步伐。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联农带农,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人员等领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年培育龙头企业10户以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00人。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33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建成市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区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组建100名农技服务专家和50名乡土专家队伍,实现市县村网络信息服务互联互通。推进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建设,提高人工防雹作业能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实现小麦、玉米保险全覆盖。
  (三)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强化城乡规划管控。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系统思维、集约发展,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推进“多规合一”,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全市“十三五”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编制。树立“盆景城市”的理念,加强城市色彩、建筑风格管控,开展重要节点、街区城市设计。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和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华原西道、华夏南道,开工建设新区西环线、北环线部分路段。加快城市供水管网二期改扩建和供水提质改造工程建设,确保饮用水质达标,实施居民用水用电户表改造工程。南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以上。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抓好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工作,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创建。结合建管职能分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优化力量配备,推进综合执法,下移执法重心。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完善徒步街巷现场管理及巡查考核机制,实现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路面冲洗和道路保洁全覆盖。完善提高数字化城管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继续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展示动静相宜、昼夜变换的城市之美。创新城市社区治理,规范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提高新型城镇水平。积极做好新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工作。搞好耀州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加快推进宜君秀美山城建设。抓好黄堡重点示范镇和陈炉、照金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增强产业辐射带动和人口聚集能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采取以点带面、市区县联动、部门协作的办法,整合资源、压茬推进,全面启动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60个美丽乡村创建村建设。
  (四)硬法硬手治污染,着力优化生态环境
  加大治污降霾力度。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铜川环保“铁十条”,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格的措施、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问责,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精细化治理火力发电、水泥企业、非煤矿山等工业污染,限期拆除城市规划区和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废弃建(构)筑物,完成拆除场地的生态恢复。常态化联合执法治理道路、建筑工地扬尘,严查运输车辆超速、超载、抛洒行为。狠抓车辆尾气治理,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客运车辆使用清洁燃料力度。推广红旗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每日公布各区县空气质量排名。强化科技治污,建设环保“天眼”工程,加强部门联防联控,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持续加强生态建设。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突出抓好城市、园区、景区、道路、流域、庭院六大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山上治本、身边增绿,植树造林10万亩。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快赵氏河、福地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建设龙潭水库和印台后河沟水库,力争开工建设宜君王家坪水库。治理水土流失150平方公里。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护,保障农村饮水水质达标,解决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93户1070人。开工建设漆水河、沮河城市段综合整治工程。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节水、节地行动计划,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和中水回用工程,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45亿立方米以内。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快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再利用。
  各位代表,绿色是万象之元、健康之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更大的力度,呵护好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让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铜川最靓丽的名片!
  (五)改革开放求实效,增强发展新动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研判煤炭、水泥市场变化,寻找新的产销平衡点,不能盲目扩大生产,稳妥化解过剩产能。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对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和靠政府补贴及银行贷款运转的企业,在安置好职工的前提下,坚决实行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开展降低企业成本行动,紧跟中省政策,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交易、人工、物流、财务成本和税费、五险一金、电力价格等成本,多渠道为实体经济让利。利用人民银行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联系点和“金惠工程”重点推广区的机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深化国企等领域改革。出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意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整合与兼并重组。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施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分类考核,推行市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制度,在市建设集团开展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认真落实我市加强财源建设的意见和激励考评办法,构建良性循环的财源建设新格局。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将政府性债务全口径纳入预算管理,做好存量债务置换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增强放权的协同性、监管的有效性、服务的便利性。上半年完成市、区县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并向社会公布。营造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制、市场环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镇村综合改革相关工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全面实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探索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鼓励敢闯敢试,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接续产业培育,加大精准招商工作力度,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争取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项目上有新突破。紧盯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等知名企业,瞄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坚持选商选资、招商引智,广泛开展专业招商、定向招商活动。积极参加“西洽会暨丝博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农高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力争在“招大引强”上有新突破。落实责任、优化环境、跟进服务,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全年利用市域外资金150亿元以上。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统筹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全方位交流合作,扩大向东向西开放。大力培育外贸骨干企业,精心打造铜川品牌,利用重要会展平台,扩大苹果、陶瓷等地产品出口。外贸进出口总额2520万美元。
  (六)兜底补短强保障,共建共享惠民生
  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把片区攻坚与精准到户有机结合,精准产业、搬迁、生态、教育、社会兜底等脱贫措施,市、区县每年按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各类惠民政策和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建立和落实扶贫工作任务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包村、包户、包人,促产业发展、促劳动就业、促农民增收的“三包三促”工作机制,确保2.1万贫困人口脱贫。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