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辽宁省)2016年辽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辽阳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270 发布时间:2016-01-30 09:52:50
摘要:--2016年1月12日在辽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裴伟东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和2015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做实经济数据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经济指标回落较大。二是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不快。三是历史形成的体制机制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政府性债务、养老金发放、社会风险管控等领域仍然存在一定隐患。四是政府自身建设还有薄弱环节,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干部有畏难情绪,机关作风、服务水平还没有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和2016年的重点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推动辽阳新一轮全面振兴关键期,也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当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市经过多年的振兴发展,打下了较为雄厚的基础,积蓄了很大的发展潜力。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同步实施,为我们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建设“四个辽阳”的战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这一战略引领下,全市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干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生动力。我们要认清发展大势,坚定必胜信心,积极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辽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环境更佳、活力更强的发展新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智慧文明美丽幸福新辽阳,谱写振兴发展新篇章。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工业产业基地。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完成223项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推进,对外贸易加速转型升级。
  文化和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健全,法治辽阳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65万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年均下降4.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下降3%。森林覆盖率达到39.6%,森林蓄积量达到500万立方米。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权益均等化、要素分配均等化、收入均衡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一)坚持创新驱动理念,着力建设智慧辽阳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信息化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经济增长新业态,大力培育和发展智慧经济。做优第一产业,高标准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做强第二产业,以《中国制造2025辽阳行动纲要》为统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第三产业,以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以老城区改建为契机,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水平;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便民服务扩大消费为抓手,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打造“沈辽鞍营振兴产业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建成法治政府。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产业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把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创新型、智慧型园区。着力培养一线创新、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吸引更多人才到辽阳创新创业。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二)坚持文化引领理念,着力建设文明辽阳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品质。
  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东北第一城品牌。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汉魏壁画墓群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完善和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燕州城遗址公园、首山人文生态风景区,适时开发东京城,发掘明城墙等遗址。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基础设施,传承保护传统工艺和老字号。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强市建设进入省先进行列。实施文化“名牌、名品、名人”工程,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性产业。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建设市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及乡文化站等设施,实现“一村一室一广场”全覆盖。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美丽辽阳
  改善生态环境。以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工程,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到2019年,基本消灭重度雾霾天气;到2020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75%。
  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强化中心城区带动作用,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河东新城的龙头作用,建设森林化滨水型城市。完善提升太子河历史文化景观带,有序开发太子岛。实施东辽阳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打造环境优美的宜居区。加强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强集聚功能。加快重点镇建设,培育一批市级特色小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存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7.4万人。全面完成宜居达标村建设,80%的乡(镇)、村达到国家级标准。建设主体功能区,统筹推进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
  (四)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建设幸福辽阳
  坚持民生优先。每年都集中精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城镇就业年均实现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精准扶贫,确保2649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强社会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有所教。加强幼儿教育,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65%以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和分级诊疗,确保病有所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交通、能源、通信、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快发展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构建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交通空间布局,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设施、文化设施和商业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住房建设,消除城市中心棚户区,加大城中村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规范化。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狠抓“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措施落实,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层次和水平,推进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需求侧和供给侧支撑合力,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7.5%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发挥投资、消费、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稳增长事关“十三五”良好开局和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仍然是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科学把握投资方向。切实发挥有效投资拉动增长的关键作用,以促项目开工撬动有效投资,以促项目达产助推经济增长。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力增效,广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落实金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技术进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和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严格控制落后产能,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对23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落实领导包扶和定期调度制度,力促早开工、早达产。
  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充分发挥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深入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加快形成服务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新的增长点。着力促进住房消费,坚持“三化”安置,落实好农民工市民化、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等政策,扩刚需、去库存,办好房交会,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加快建设特色街区,积极发展“夜经济”,办好各类展销会。
  提升外贸出口水平。有效发挥出口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用好用足出口鼓励政策,建立外贸发展扶持资金,培育壮大出口基地。灵活运用代理出口方式,积极为企业出口创造条件。建立专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市场采购贸易,引导皮装裘皮等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中蒙俄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
  着力抓好稳工业、去产能、降成本。强化经济运行监测,支持企业稳定生产。大力推进钢铁、水泥、矿产行业去产能,调整优化存量。开展降低企业成本专项行动,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促进优质产品本地化配套。深入开展“千名领导干部包扶千户企业”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辽阳行动纲要》,加快调整工业结构
  把提升制造业水平作为工业经济的核心任务,设立专项推进基金,出台鼓励政策,力促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培育壮大智能制造业。抓好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工作,建设自动化、数字化车间,组织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发展高端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无人机、数控机床、智能流量调节阀等实现产业化。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拓展“互联网+”业务,加速“两化”深度融合。全年确保智能制造主营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以俄油加工优化增效改造、200万吨铝板带箔等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做大做强芳烃及精细化工、铝合金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三个优势产业。推动钢铁、水泥企业向装配式建筑领域发展,力争钢铁转型升级项目投产达效。引导要素资源流向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扩大政产学研合作成果,培育百户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百强企业,提升芳烃及精细化工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创新能力,推进忠旺集团航空航天铝合金联合研发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并购和上市融资。培训提升本地人才。设立引才基金,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建设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和服务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产业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建设。
  (三)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统领,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建优质粮食、水果采摘和休闲农业3个示范区(带),新发展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供给体系。做优高效、特色和有机农业,加快建设优质粮食示范区、生产基地,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左右。推进蔬菜示范园和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小区。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大力创建国家和省级水果示范园。提升现代农业保障水平,建设农技推广示范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进畜牧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创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提升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气象保障能力。
  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努力补齐短板。统筹建设高标准农田,抓好列入省示范试点的万亩水稻种植区建设。实施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完成灯塔灌区和浑沙灌区年度改造任务。加大农村安全水源建设力度,再解决一批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抓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整市推进”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农村金融平台建设,扩大“种粮乐”、“政银保”担保额度和覆盖面。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拓展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