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甘肃省)2016年平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平凉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617 发布时间:2016-01-29 09:03:56
摘要: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月10日在平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平凉市市长 臧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步伐最快的五年,是加大扶贫攻坚、实现脱贫人口最多的五年,是突破基础瓶颈制约、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创新投融资体制、金融支持发展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取得这些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省驻平单位,向驻平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平凉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全市人民的事情办好,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大项目带动、大招商助推、大产业支撑、大园区引领,持续做大经济总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质量效益,推动全市发展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引领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治理念,规范行政行为,推进简政放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始终坚持改进作风,切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强化责任担当,紧盯认准的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力以赴抓落实、干到位、求实效。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宏观经济下行、煤电市场低迷、投资动能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市经济增速回落,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发展指标没有达到“十二五”预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支撑发展的大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缓慢,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二是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还没有完全破解,人才、资金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三是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就业渠道不宽,尤其是农业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繁重。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干部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不强,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个别部门单位还存在懒政怠政不作为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三五”思路目标和战略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攻坚阶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虽然我们面临着发展大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区域竞争更趋激烈等严峻挑战,但全市发展总体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等重大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程,为我们改善基础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加快脱贫步伐、扩大开放开发提供了更多政策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东部产业的梯度转移,为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添了新的动力;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市产业、区位等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盼小康、快发展的愿望强烈,为 “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科学谋划,真抓实干,趋利避害,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坚持中高增速与质量效益并重等“八个并重”的要求,积极适应新常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深化改革,破解瓶颈制约,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统筹考虑“十三五”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跃上5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
——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煤电化冶、商贸物流四大产业集群日益壮大,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新兴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5%和48%以上,非公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更加完善,实现市通高铁航运、县县通高速、乡乡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水利保障和防灾减灾水平大幅提高,农村自来水实现全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应用进一步加强。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承载功能大幅提升,城镇布局更加优化,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具备条件的村庄基本建成美丽乡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突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之内,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平凉。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各方面制度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招商引资水平显著提高,进出口贸易规模效益不断提升,202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就业更加充分,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重点实施六大战略任务:
(一)聚焦全面脱贫,突出农民增收和补齐短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把扶贫开发作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任务,坚持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落实“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建立贫困户收入状况精准监测和脱贫认定机制,分类扶持,动态管理。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大力培育富民多元产业,支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实施易地搬迁,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工程,落实政策性兜底保障,提高扶贫成效。加快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贫困村硬化路、自来水、动力电、宽带信息网络、安全稳固住房和村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全覆盖。创新扶贫投入方式,建设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实现贫困村农民资金互助社全覆盖。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引导贫困户利用土地、房产、林地等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获得分红收益,拓宽增收渠道。强化政府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
(二)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先行区。
突出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低碳、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稳定粮食生产,持续提高牛、果、菜优势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培育设施养殖、马铃薯、油用牡丹、中药材等多元增收产业,推动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和机械化,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创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全国牛果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百万亩木本油料生产基地。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煤电化冶一体化发展,着眼绿色开发、深度转化、高效利用,全力实施《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和《灵台矿区总体规划》,争取实施陇东特高压电力外送工程和一批火电项目,大力发展甲醇、聚丙烯、烯烃、煤制气等煤化工产业,推进华亭、灵台两个现代化安全高效矿区建设,打造平凉工业园区、华亭工业园区两个千亿级煤电化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以延伸链条和产业集聚为核心,加快装备制造、建材、农产品加工、棉纺和纸制品生产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域建材基地、西北纸制品包装基地和重要的棉纺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建成光伏、碳纤维复合材料、生物科技产业园,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三个大景区和静宁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开发建设一批养生产业园、精品景区、旅游名镇和旅游名村,加强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养生第一地;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电子商务、保健养生等产业,建设陇东旱码头商贸物流中心和智慧物流集散中心。
(三)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和均衡发展,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三次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尊重自然、传承历史、集约紧凑、绿色低碳理念,推动“一中心两园区”率先发展,加快城中村、城际村和建制镇棚户区改造,实施天门塬新区、泾河北片区等区域综合开发,推进平凉工业园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产城融合,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地下管廊、城市道路、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供热、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配套,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园林县城,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加快华亭、静宁撤县设市和泾川、崇信撤县设区进程,推进崆峒区与泾川、崇信县协同发展,连接交通、融合人文,构建百万人都市区。深化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推进跨区域产业联结、组团发展,支持崆峒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泾川、灵台两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华亭、崇信两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示范县,庄浪、静宁两县建设现代旱作农业发展示范区,平凉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建成一批特色名镇和中心村。
(四)秉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力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大力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着力增加人民群众绿色福利。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和四旁绿化,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和水源地保护,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快低碳循环发展,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鼓励绿色出行,扩大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应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快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打造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实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完善污染排放许可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实现县城、重点小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五)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与经贸合作,全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构建合作平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总体部署,有序推进行政管理、国资国企、金融财税、农业农村、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重点领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支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以“一带一路”为牵引,实施互联互通、产业对接、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战略平台五大工程,培育提升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皇甫谧世界针灸文化交流会、平凉金果博览会等地域性、特色性交流平台,建立多层次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向东融合、向西开放,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开发、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与西兰银省会城市和天水、庆阳、宝鸡、定西、固原等周边地区在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分工协作,支持市内骨干企业“走出去”,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持续扩大招商引资,建设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和清真食品产业园,建成平凉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库、公铁物流园,建设兰州新区“飞地经济”平凉产业园。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