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江西省)2016年永新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永新县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1317 发布时间:2016-11-04 14:07:44
摘要:孙劲涛县长在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1年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以来的五年,是永新经...
文明永新展现新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道德素质大幅提高,仁爱、友善、诚信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浓厚。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红色基因、“三湾改编”精神、“忠勇信义”文化更好弘扬传承,努力争创全省文明城市。
美丽永新铸就新样板。环境保护更加有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建养更加有效,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9%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燃气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以上。坚决落实绿色崛起战略,把永新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的示范区、生态宜居的先行区、生态自觉的引领区,打造美丽中国“永新样板”。
小康永新呈现新局面。脱贫攻坚全面完成,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脱贫成效更加巩固,打造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特色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5%、12.5%以上。社会事业更加进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举措,扎实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抓改革,激活经济发展动力。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强引擎,内增活力、外加推力,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健全网上审批制度,强化并联审批,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大放权力度,再精简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削减一批生产经营许可;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工商登记“五证合一”8制度,升级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双随机一公开”9制度,健全信息披露和惩戒制度,完善企业信用监管警示系统。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重点在安全生产、资源环境、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推行综合行政执法。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园区机制体制创新、扩权强镇等“1+13”特色改革,巩固成果、固化制度。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设立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构建集“融资、投资、建设、偿债”为一体的投融资平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直接补贴、无偿使用向股权投资、基金投入等方式转变,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鼓励改革探索,支持县直单位和乡镇进行特色改革,促使改革精准对接基层所盼、发展所需。
加快内外双向开放。立足打造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加大合作交流,推进互利合作,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分享红利。提高“引进来”水平,坚持三次产业联动招商,推行“贸易+实体”招商模式,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打造加工贸易企业承接基地;主动对接资本市场,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开通“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绿色通道的重大机遇,鼓励本土企业挂牌上市,大力招引拟上市企业落户永新。加大“走出去”力度,大力实施外贸转型升级工程,培育生产型出口企业,发展本土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促进外贸出口扩量提质。
(二)重点抓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发挥投资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促进大投入,以大投入实现大发展。
扩大有效投入。加大政府投资,五年计划安排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产业平台等各类项目380个、总投资约1100亿元,力争每年开工重大项目50个以上。鼓励民间投资,培育本土实体企业,大力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降低准入门槛,积极鼓励民资进入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领域,不断提升民间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让民间投资成为我县最具活力的投资主体。强化招大引强,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国企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重点聚焦10亿元以上项目,力争每年引进项目投资总额超35亿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一批惠及面广的民生工程项目。交通方面,全力促成渝长厦高铁落地开工,适时启动永宁线、安茅线升级改造,新建绕城公路,拓宽秀水西路,打通县城西路出口,实施县乡干道改造和通村公路拓宽工程,构建环县、绕城两大循环交通圈10;建成城区客运综合枢纽,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能源方面,完成入赣天然气管网井冈山支线永新段工程,谋划建设一批高山风电、光伏发电和垃圾发电项目。水利方面,开工建设铁镜山水库,加快丰源、洞口重点灌区改造力度,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民生方面,建成永新中学和体育中心,完成人民医院改扩建和中医院提升工程,开工建设新区医院和城区备用水源项目,抓好职校与第三中学合并工作,新建3所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建成1所中心幼儿园。
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项目提报,主动策应国家宏观政策信息和投资导向,积极谋划储备一批支撑作用强、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拓展用地空间,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继续实施“造地增粮”、“增减挂”等项目,最大限度获取新增建设用地。强化资金保障,瞄准中央各类资金支持重点和方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项目建设和主导产业的信贷投放,确保每年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存款余额增幅,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突出抓脱贫,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以“2017年脱贫摘帽”为使命,按照“精准、落实、可持续”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持续精准发力。深入落实脱贫攻坚“1+26”方案,整合涉农资金,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因户施策、精准发力。突出产业扶贫,全面推广“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11,扶持贫困户参与“四个千万工程”富民产业。大力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股份合作、入股分红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实施安居扶贫,完成扶贫移民搬迁366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7104户,提升“交钥匙”工程。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实现106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全覆盖。强化保障扶贫,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将所有丧失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保障;落实医疗“三免两提高四减半”政策12,加大贫困户大病救助力度。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措施,斩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统筹推进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劳务扶贫等各项扶贫举措,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强化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结对帮扶,鼓励发动企业、组织、个人开展公益扶贫,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扶贫。
实现脱贫摘帽。健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考评考核,落实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鼓励贫困村提前脱贫摘帽,脱贫摘帽后扶贫政策到2020年保持不变。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认真组织第三方评估和结果抽查,抓好贫困户收入“红蓝两表”确认公示工作,严格做到“信息精准、程序规范、脱贫真实、群众满意”,坚决防止虚假脱贫。
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全县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实施“一册二证三卡”13精准管理,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14,确保贫困户“能脱贫、不返贫”。继续深化定点结对帮扶,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全面实行脱贫动态管理,完善后续扶持举措,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后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抓创新,加速工业发展升级。坚持以工业创新“2345”目标为统领,持续推进升级行动计划,加速产业聚集,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挺起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坚强脊梁”。
培植壮大主导产业。首位发展皮制品产业,重点引进PU、超纤等皮革企业,同步招引皮革机械、制革固废综合利用等配套企业,大力发展制鞋、箱包等终端产品,推动产品向高端转变,实现产业由单一蓝湿皮加工向蓝湿皮、皮制品加工并重转变,打造中国绿色生态皮制品基地;延伸发展铜制品产业,做大做强水暖配件、卫浴五金、汽摩配产业链,打造全国重点铜制品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构建皮制品、铜制品两大百亿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药化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推进产品升级;稳步发展茧丝绸服装产业,招引下游企业,促进提质增效。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质能源、光伏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新兴产业比重;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推进茶叶、酱制品等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四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规上企业突破100家。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企业联合组建研发联盟,积极争创校企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力争到2020年新增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个以上。推动“双创工程”15,推进“回归家园、奉献家乡”专项行动,引导在外人士回乡创业,建成1个以上标准化创业孵化基地。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强对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吸引力。
完善平台提升服务。加快皮革产业园二期、药化产业园、服装产业园、第四期标准厂房等生产配套建设,推进皮制品、铜制品专业市场建设,完成华邦铜业电镀集控中心及电镀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建成综合污水处理厂,完善老区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提升园区配套水平。完善功能平台,推进皮制品、铜制品检测中心建设,壮大园区两益公司资产规模,提高财园信贷通、还贷周转金等平台支持企业融资的能力,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事业管理权限下放到位,实行所有审批事项一门办结。强化企业帮扶, 巩固“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成果,建立政策落地跟踪问效机制,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五)大力抓城镇,优化宜居宜业环境。按照“山水禾城?人文永新”的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城乡统筹、新老并举、建管并重,推动城乡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规划引领促融合。强化全域规划,按照“一江两岸、一城四区”16布局,加快推进“多规合一”17,完善“六大组团”18详细规划,做大县城规模,提升承载能力。推进高铁新区规划,依托渝长厦高铁,高起点谋划布局“高铁新区”,编制高铁站台周边控制性详规。完善专项规划,完成城区给排水、防涝、地下综合管廊等规划编制,完善城乡公交、环卫、供水一体化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约束管控,实现城乡有序建设、适度开发、永续发展。
城乡统筹创特色。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传承历史文脉”的城建思路,推进“四城共建”。聚焦县城新区主战场,配套完善田南、岩源安置小区,完成人防应急指挥中心、新区市场建设,打造黄金水道、时空文化长廊等景观工程,加快滨江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滨江城市。挖掘文化底蕴、修复历史记忆、注入商业业态、改善民生福祉,纵深推进老城古街改造,实施湘赣商品大世界改造,建设仰山公园、郊野公园,完成禾河北路建设和南街、长街改造,完善城区小游园、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城市。整合县内信息化现有资源,实施WiFi全覆盖工程,建好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公共平台,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城区防涝工程,打造海绵城市19。构建特色小镇,加快推进乡镇“十个一”工程20,大力发展集镇经济,培育“一镇一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小而精、特而强的旅游名镇、商贸重镇、产业强镇、文化古镇和休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思路,重点实施“七改三网”21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