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安徽省)2015年淮南市大通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淮南市大通区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428 发布时间:2016-10-01 07:36:16
摘要: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材料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月19日在大通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大通区人民政府区长 罗志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强保障、惠民生,人民生活在共建共享中切实改善。“十二五”末,预计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98.5%和109.7%,年均递增14.7%和16%。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3317套、126.6万平方米。累计实施民生工程42项,总投资8.6亿元,惠及城乡88万人(次)。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治安防控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全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转作风、重服务,自身建设在效能提升中持续加强。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等教育实践活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行政效能持续提升。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监督,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0件、政协委员提案341件。圆满完成“六五”普法,积极开展“江淮普法行”,“法治大通”建设扎实推进。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努力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扎实推进绩效管理,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公开和12345热线办理回复工作,促进了政府工作提速增效。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以及人、财、物使用管理的监督和制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有关规定,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
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用解放思想、转型升级的理念把握全局。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不断更新观念、探索创新,用转型发展的理念决策定位,用项目建设贯穿发展全过程,坚定不移推进“四大战略”实施和“四大基地”建设。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思想上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工作上咬定加快发展不松劲,大通发展的步伐就一定会越迈越大!必须坚持用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举措破解难题。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在变化中抢抓机遇,在调控中加快发展,体制、规划、资金等难题有效破解,为下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前进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用务实高效的办法去解决,就一定能够把握先机,阔步发展!必须坚持用团结奋进、敢于担当的作风干事创业。五年来,我们切实转变作风,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全区城市形象的明显变化,经济指标的持续增长,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无不得益于全区上下团结拼搏的整体合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团结一心,求真务实,就没有爬不上的坡,没有越不过的坎,没有干不成的事!必须坚持用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的情怀促进和谐。五年来,我们努力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路子,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累计民生支出1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5.9%,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心系群众、真情为民,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就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形成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大通正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孕育着蓬勃发展的生机。这是区委统揽全局、科学谋划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衷共济、通力协作的结果,更是大通人民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忠实履行职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传统产业仍占主导,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提升。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三是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突出。土地、资金、能源等制约因素仍将长期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四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加大,群众生活亟需改善,征地拆迁等遗留问题和社会矛盾依然突出,不稳定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五是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极少数干部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仍然不足,开拓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发展水平不高,违法违纪情况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三五”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区建设“产城一体、青山绿水”新大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宏观经济发展正加快转变方式,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们提供稳定的预期和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原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上升国家层面,安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规划建设,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升级,打造“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明确提出,以及合淮同城、淮蚌同核等战略推出,将对我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省、市“调转促”和市“1235”发展思路、“235”产业发展路径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提出的聚力建设“一个新区”、打造“三大平台”,明确了大通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产业定位。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动员全社会力量,凝聚各方面智慧,把平台搭建好,把优势发挥好,把工作谋划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提升为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生态立区、商旅兴区、城乡一体化四大战略,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宜居宜业宜游基地,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48000元和216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达到上级要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各领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法治大通基本建成。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和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以转型升级为引领,持续推进经济质量提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调转促工作部署和区委《关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实现转型发展为目标,努力推动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上中高端。集群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重点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到2020年,建成以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形成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40亿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煤矿机械电子、商贸物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及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实施兼并重组,努力形成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服装服饰产业集群、商贸物流产业集群等4大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上市企业达到1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汽贸城、综合商城、滨高铁站商圈及物流、商贸、交通换乘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东部现代物流商贸中心。突出电商平台,推进特色电商街区建设,建成电商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形成“舜耕山-蔡城塘-高塘湖-淮河-上窑山”城市旅游带。到2020年,力争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80家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超过40%。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万亩绿色蔬菜、万亩优质林果花卉、万头奶牛、万亩优质特色水产品、万亩草莓、千亩食用菌等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比重达到70%以上,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60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发展能力提升。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创造,努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活创新活力。继续推进改革。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产权、要素市场、政府职能、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和利益协调机制,使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推动创新创业。大力实施“互联网+”,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分享经济。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各类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2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0家。创新开放模式。主动接受长江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组团城市延伸辐射,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强化与周边市、县区和市经开区、淮南农场的协作联动、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积极引进龙头型、配套型、补链型项目,努力培育形成新的核心增长极。做实平台支撑。坚持按照集群发展、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示范带动的原则,明确园区规划布局和发展定位,建设集经济、生态、文化、制度创新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产业园区,争创省级开发区。到2020年,力争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建成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330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30%。做强镇域经济。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健全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奋力推动乡镇、街道经济加快发展。支持上窑镇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宜商的皖北名镇;洛河镇谋划建设全市物流集散中心;九龙岗镇倾力打造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孔店乡建设省、市知名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大通街道完成中心城区改造,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
——以产城一体为导向,持续推进城市功能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多规合一”、产城旅融合,以大景区、全域化思路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牢固树立科学的规划、建设、管理理念,主动参与皖中城市群共建共享,修编完善城区规划体系,积极推进现代化东部新城规划建设。完善三镇一乡城镇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九大一体化、上洛一体化和孔店乡融入山南新区建设步伐,提升乡镇建设品质,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乡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力争到2020年城区面积拓展至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加快城乡建设。加快推动现有建成区内棚户区、老旧小区、城中村和传统商业中心街区改造,高标准完成大通中心城区、万向顺发泽润园、上窑小城镇改造和已开工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同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九龙岗镇采煤沉陷区治理、农村土地整理及安置区等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现有建成区范围内老旧小区、旧商业中心街区和集中连片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织密城乡路网。全力保障淮上淮河大桥、中兴路、商杭高铁暨淮南南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道路网化工程,构建以高铁东站、南站为支点,以国庆东路、朝阳东路、洞山东路等为横轴,以田大路、舜耕南路、中兴路、九龙大道等为纵轴,以淮蚌高速、淮滁高速、206国道等为纽带的干支衔接、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融入合肥都市圈、中原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发展,打通走向世界的大通关。
——以青山绿水为核心,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提升。坚持生态立区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节能环保、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着力打造更优的自然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积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大幅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环境监管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淮河排污口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水污染防治计划和大气污染物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强化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三线三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超载超限、抛洒滴漏、摊群点等各项整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创建成效。持之以恒做好拆违控违工作,不断加大巡查防控和依法拆除力度。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整体构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文明诚信、开放包容的城乡环境。推进生态建设。强化森林城市、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坚决解决非法盗采问题,实施上窑山生态环境修复,做好舜耕山风景区保护,合理开发淮河及其支流、高塘湖水域资源,切实保护好“两山两水”。加快推进美丽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及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把美丽镇、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让新、老大通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