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广东省)2018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梅州市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1 发布时间:2018-02-16 08:46:11
摘要:全市生产总值1125.82亿元,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55亿元,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806.77亿元,增长24.0%、居全省第二。...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立足县域实际,做好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速培育1-2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坚持产城联动,结合县级新区开发,推动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和集聚地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增强县城、中心镇的集聚能力,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政策,赋予县级更大自主权,增强基层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顺应新的发展要求,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既要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又要探索建设特色小镇等新型发展平台。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立足长远,加强对城市规划、公共服务、城市经济的系统研究,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统筹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全面完成江南新城、芹洋半岛5个安置区建设任务。按照海绵城市和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标准,加快推进道路和地下综合管廊等配套设施建设,年底前基本建成“两馆两场一园”和三角跨线桥等市政路网工程。动工建设市旅游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不断完善功能配套,优化提升新城环境。坚持产城融合,加快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40个产业项目建设;改造提升江北片区,以文旅、医康养、商贸物流为发展重点,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坚持高起点规划,抓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统筹城镇空间和基础设施布局,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立足资源禀赋,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突出产业建镇,结合广梅园、东升园等园区建设,结合电声、陶瓷、文化旅游等专业镇和中心镇“六个一”发展,开拓产业发展路径,建设一批绿色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精致农业和足球等特色小镇。突出品牌打造,结合美丽乡村和山水田园综合体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推进留隍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东山健康小镇、雁洋文化旅游小镇等省级示范点建设,塑造精品、提升品位。突出功能配套,按照适度超前、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产业、资本和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和享受生活的美好家园。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形象。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的管理职能,促进城市管理向治理转变。加强城乡街道和社区服务管理,实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强化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开展泥头车、小广告、空调主机占道、架空管线等专项治理,大力整治乱摆乱卖乱建、深夜扰民等行为;建设多样性、功能性、艺术性的城市绿地;提升城市景观照明,点亮城市天际线;打通客都大桥东端连接线、新峰桥至205国道等路段,在人流车流繁忙路段建设人行天桥,改善城市“微循环”,打造整洁、有序、畅通的市容环境。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市县两级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提高镇村规划水平,优化村庄布局,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对不同风貌进行分类指导,确保年底完成90%的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活农村发展力量
梅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后劲。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顺应消费主流的需求,推广良种良法和生态种养,发展高端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林下经济特色化发展,努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让梅州农产品成为绿色产品代名词。大力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助先进理念和技术,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链条,今年新增10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完善仓储、物流冷链配套设施,推动农副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培育农村新业态,重点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用好金融惠农支农政策,推动农业企业登陆新三板、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增强直接融资能力。引导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产品贸易能手回乡创业,带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任务。推行农村“三变”改革,确保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取收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加快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消防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
推动乡村善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动农村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广泛发动乡村制订村规民约,引领农村新风尚。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明镇村评比、立家训家规等活动,厚培文明乡风。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三年攻坚、两年巩固”要求,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属地责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保证脱贫质量。全面落实产业、就业和金融等帮扶措施,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抓好政策性扶贫,实现应保尽保,确保不因贫辍学、防止因病致贫。管好用好专项扶贫资金,提高精准扶贫成效,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五、厚植绿色优势,保障生态产业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梅州人民的幸福靠山。保护好环境,是推进生态富民强市的重要前提。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围绕打造广东林海,持续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抓好高速公路沿线、旅游干线第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完成20.247万亩林相改造和省级乡村绿化美化任务。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管护,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广东省森林小镇创建工作,推进市植物园建设。落实森林火源管理条例,严防森林火灾。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及工地道路扬尘污染、工业源污染、露天焚烧污染、油烟排放等防控,建成使用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以上。全面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推进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障人居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大力度整治黄塘河、周溪河黑臭水体,推动江河湖库治理长效化常态化;强化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和考核,确保达标率100%,实现一江清水向东流。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重塑绿色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以建设绿色交通示范市为契机,发展绿色公交,实现城区公共汽车100%纯电动化;加强城市绿道等公共慢行系统建设,鼓励全民低碳出行。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行动,建立绿色消费机制,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群众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良好风尚。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严格执行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厉打击破坏耕地、水田建房、非法买卖土地等行为。严格落实森林、绿地、河湖水系等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环保责任追究、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
六、深化改革创新,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起点,坚持开放促发展,改革增活力,推动梅州更好地融入开放共赢的时代。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严格按照顶层设计,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充分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大力度推进“去降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系列改革,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房地产调控,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全链条、全流程优化办事环节;深化营商环境、商事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多证合一”改革,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年内完成农信社改制工作。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市与县(市、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理顺市与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依法规范土地管理。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