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湖北省)2016年大冶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大冶市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1531 发布时间:2016-12-21 08:31:11
摘要: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大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回顾 2015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
(三)突出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扎实开展“绿满铜都”行动,推进山、水、路、林立体绿化,增加城市绿量。推进污染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建设项目产业化。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工业原料林、花卉苗木、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产业,规划建设2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0万亩原料种植基地、20万亩荒山造林示范基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市”和“湖北省森林城市”、“湖北省旅游强市”。
 
(四)突出开放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抢抓“一带一路”(19)、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依托“两路两区两湖”(20),系统谋划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转移示范带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大招商促进大开放,坚持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带动作用的企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创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提高外贸便利程度。支持园林古建、矿产品贸易、劲牌公司等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五)突出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以提高全面小康的代表性、获得感、满意度为重点,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导向,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支出增幅高于同期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实现全领域、全人口、全地域的全面小康。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统筹发展人口卫生事业,全面落实两孩政策,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2016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6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必须顺应大势,抢抓机遇,提振精神,扎实工作,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开拓前行,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更大的突破,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3%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效。
 
全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继续开展“进企业、增信心、解难题”活动,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通过降低企业融资门槛、降低融资成本、降低社保负担、降低用电成本、降低营销成本和降低兼并重组成本,全力扶持企业“过冬”。重点盘活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服务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引导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兼并重组,确保企业正常运转,有效产能释放达到80%以上。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家。全力支持中国黄金、武钢、大冶有色等央企、省企在冶发展。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引领,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博天环境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中部地区高端环保装备产业聚集地。引进硅灰石、方解石、尾砂等材料精深加工企业,推进非金属材料产业园、世能中晶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劲牌保健酒、黄金山PCB(21)电子信息产业等现有产业优势,培育做大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现代产业智能化水平。支持纺织服装、铝型材等传统产业和企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一批“专精新特”中小企业。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充分发挥高新产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发展。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30%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登记备案高新技术产品5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65亿元,增长10%以上。支持劲牌产业研究院和迪峰LNG检测中心等企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新增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企业10家;申请发明专利200件以上。推进“铜都众创空间(22)”建设,加强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升级,新增入孵科技型小微企业20家以上,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和质量强市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湖北著名商标3件、湖北名牌产品1个以上。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湖北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运营监管,支持电商企业加快发展,助推我市电子商务迅速做大规模。大力推进大冶总部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联润和美吉特商贸城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东港中央商务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农村物流平台。顺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新要求,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推动铜绿山大遗址公园、枫彩四季彩色生态观光园、劲牌生态园和小雷山等景区建设和资源开发,全力争创湖北旅游强市。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扶持殷祖园林古建、石开工艺、佛圣堂、尹解元石雕、刘晓红刺绣等本土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本土文化产业品牌。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做强做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一个稳定”、“四个突破”、“四个一批”抓发展,即稳定粮油生产,突破性发展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景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基地、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家以上。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力争引进亿元以上农业项目5个以上,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家,新增省级精品名牌8个,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6∶1。粮食规模化生产水平达到80%。
 
(二)坚持做优平台、扩大投资,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园区提档升级。加快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步伐,确保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实施园区提档升级行动,加快园区排江管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蓝领公寓等服务载体建设,不断提升和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力争环保科技产业园列为“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支持乡镇特色园区加快发展。
 
着力突破重大项目招商。围绕我市产业规划和发展布局,实行“八个一”招商模式,即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专项规划、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专班服务、一个融资平台、一只产业基金、一套配套政策、一家专业咨询机构。重特大项目“一事一议”,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以商招商。支持本地企业与外来资本对接,引进资金做大规模。全年力争引进项目6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5个,5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项目2个。实际到位内资320亿元,其中省外资金160亿元。新批外资企业3个,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和刚性治理,强化用地保障,优化项目生态,推动项目建设加大力度、加速进度。全力促进汉龙汽车产业园、德丰利达、华中林木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劲佳包装、有色汽车拆解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力诺光伏、金诚信矿山设备制造等项目建成投产。确保全年新开工项目80个,建成投产项目80个,在建项目到位资金280亿元。项目建设用地5000亩。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绿色是万象之元,生态是万业之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让美丽大冶呈现出更多“高颜值”的绿水青山。
 
加强环境保护。继续强化项目入园预审机制,严格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行业准入“三位一体”的环保准入制度,坚决将“三高一低”(23)企业拒之门外,确保增产不增污。完善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启动工业废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完成与铁山、下陆污水管网对接工程。推进红星湖、尹家湖和三里七湖截污工程建设。实施尹家湖环境综合治理。加强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彻底解决流域内重点污染问题。严格控制城区空气扬尘,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依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保持对环境污染的严管态势。
 
加快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严格耕地保护,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确保耕地保有量。实施陈贵、还地桥、刘仁八、金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严格控制城乡用地规模,强化项目用地预审、供地审查和批后监管,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扎实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工作,力争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前列。引导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强重点治污减排设施运营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