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0年1月8日在合肥市包河区 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区长 陈 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包河接续奋斗、克难前行、收获丰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六稳”﹝1﹞要求,紧紧围绕“安徽中心、和美包河”目标定位,以“十大攻坚行动”为牵动,坚奋进之志、谋裂变之策、聚实干之力,较好地完成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百强城区跳跃进位。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财政收入92.6亿元、增长4%,地方财政收入56.5亿元、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2.8%,工业投资13.5亿元、增长18.4%,技改投资6.8亿元、增长51.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0亿元、增长10%,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65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亿元、增长8.5%,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增速跑赢GDP。在市政府考核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区10项指标总量城区第1,5项指标增幅城区第1。“五个全国百强”全面进位,投资潜力跻身全国第9席,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质量分别攀升至全国第31、38、57位,综合实力一年跃升4个位次、挺进全国41强。 (二)产业结构升级提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0.3:24.6:75.1,三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0.9个百分点。科技、金融、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完成投资占全区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的53.7%。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检验检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8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达22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8件,科技成果登记数持续保持全市前列,全年R&D经费支出占比达3.1%,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突破4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4左右,我区获批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蝉联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区);金融产业规划正式发布,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建成启用,滨湖金融小镇一期封顶,金融科技大厦、光谷金融港二期加快建设,新引进交通银行、平安财险、人寿财险等省级分支金融机构,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汇集国字号银行区域总部和综合基地35家,全区集聚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近500家,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3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5以上。编制创意文化产业基地新三年发展规划,省文投公司入驻包河,国家广电总局“三院”﹝2﹞安徽分院新址、广电电磁兼容等9个国家级广电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联投中心书城、国产密码服务、北京电影学院合肥分院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文化产业产值306亿元、占全市总量近2/5,有望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助力转型发展,组建文化创意、金融、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军民融合六大产业招商小组,在上海举办“共融长三角、共话新发展”投资环境说明会,跟进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进博会、文博会、家博会等重大展会,合杭梦想小镇、省长三角煤炭交易中心落户包河,中国银联创新产业基地、浦发银行科技运营中心等长三角一体化重点产业项目达15个,壳牌(中国)安徽区域总部、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农信互联华东区域总部、安徽电气总部基地等行业标杆项目成功引进,汇桔网、探境科技、岭雁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落地运营,全区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项目)达57个,全年引资总量增长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9亿美元、增长18%。坚持以平台建设支撑转型,合肥能源研究院、合工大智能院研发中心、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一期、文华园一期等优质平台全面启用,市级以上平台增至17个,近三年全区各类平台建设总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 (三)四大空间协同并进。“滨湖引领”地位更加突出,倾全区之力保障滨湖科学城建设,安徽创新馆建成开放、技术合同交易包河登记点正式启用,科技创新、金融资本、高端人才等优质资源加速涌入,集聚人口总量达到45万。“中部腾飞”全域联动,包河经开区转型提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战新基地在省级考核中名列第一,获批国家检验检测集聚区,入围2019年中国最具成长力产业园区,跻身省级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单位;淝河片区加速蝶变,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区域形象发生巨变,累计征迁突破200万平方米,淝河新中心、中国视界、新东方安徽总部等一批项目加快布局,淝河成为全区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滨湖卓越城突出生态和文化功能,开发建设由北往南全面铺展,“四纵三横”﹝3﹞路网加速围合,绿地水系与生态景观相互交融,正加速形成一个高品质、生态型的智慧新城;15.3平方公里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启动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黄河路、锦绣湖、园博园、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超级航空文化主题公园等首批项目加快推进。“老城复兴”坚持综合整治、片区改造、空间整合“三措并举”,修补城市建筑风貌,完善综合服务配套,唤醒城市文化精神,合柴·1972文创园、罍街公园、光影·会客厅、邻里坊等项目建成开放,老城独特魅力和现代生机全面彰显。“乡村振兴”圩美·磨滩项目开工建设,致力打造具有安徽本土特色的新型乡村建设样板。统筹推进板块之间基础设施相联互通,轨道交通4号线加快铺轨施工、5号线实现南段洞通,高铁南站南广场投入使用,商合杭北段开通运营,绕城高速下穿竣工通车,郎溪路高架包河段正式放行,合宁高速互通立交、方兴大道快速化改造即将完工,锦绣大道、休宁路等6条主干道路拓展延伸,关麓路、白马尖路、龙井峡路等9条支路网建成通车,曙光路、桐城路、望湖中路等8条支次干道提升改造,区域内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加速形成。建立区政府班子包联征迁重点片区制度,聚力推进“33N”征迁安置,全年完成征迁总量突破150万平方米,土地成交面积2796亩、占城区总量的73.76%;安置房建设全速推进,龙川雅居、滨湖菊园顺利分房,近万名群众喜迁新居,甘棠苑、王大郢一期、紫光苑ABD地块等3个项目春节前交付、可安置5000人;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新开工1200套、基本建成2046套,淝河片区唐大郢、席井、湾郢和五里庙片区东二环以西等4个旧城改造项目全部实质性启动。近五年,全区征迁总量、安置房建设面积、旧城改造面积实现了“三个一千万”的历史性突破。 (四)改革创新迸发活力。圆满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治理能力系统优化。新设立同安街道、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包公园管理处升格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基本完成。认真落实市委“1+8”文件﹝4﹞精神,街道内设机构设为“一办七部两中心”﹝5﹞,职责体系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滨湖金融投资集团挂牌成立,全市首个市区共建的区级公共资源交易公司投入运营,涵盖文化、旅游、建设、金融等多位一体的国企矩阵加速形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三变”﹝6﹞改革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高质量完成。“金牌店小二”创响品牌,“首席专员+代办制”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开办企业实现“一次不跑、零见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黄金十条”制定出台,全年兑现企业奖补资金1.7亿元,减免各项税费约29亿元,全区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万户、日均新增200家。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贡献了全区经济近50%的GDP、60%以上的税收、85%左右的劳动就业、95%以上的企业数,我区成为全省唯一的中央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县区,连续8年荣获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深入实施百企上市(挂牌)计划,同庆楼股份公司即将主板上市,江航飞机装备公司加快登陆科创板,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创板新增挂牌企业54家。以国家级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双创”基地建设为契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动力,全年新增市级众创空间2个、总数达12个,院士工作站2个、总数达5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总数全市第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省级复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