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在铁西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铁西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刘克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8年工作简要回顾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48字发展思路”[1],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开拓创新,大干实干,全区呈现经济平稳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环境显著优化、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8.4亿元,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亿元,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115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4亿元,增长8.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一)产业能级进一步增强。 坚持产业立区战略,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不断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三次产业保持协调发展。 工业经济实力持续壮大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050亿元,增长5%。装备制造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米其林、安川电机、日本精工等一批企业增资扩产,机床集团工业云[2]跻身中国十强,沈鼓集团成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三一重装增长105%。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蓬勃发展,产值增长11.5%,其中,宝马铁西工厂增长10.5%,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326%。医药化工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值增长13%,其中,东药和三生制药分别增长45%和51.5%。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25.8%,铁西成为全国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市(区)之一。 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23.7亿元,增长8.5%。北京恒丰保险经纪、地利生鲜等11家总部入驻铁西。商品房销售总量及增幅位居全市前列。陌贝网、脉搏智造等8家重点电商企业网上交易额5.6亿元。铁西金谷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建设,平台大厦和21栋办公楼宇投入使用,2025创新大厦即将正式运营,人力资源产业园即将投入使用,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东欧16国国家馆[3]正式落户,16国签证服务中心即将设立,将为铁西乃至全市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开放合作提供新动能。 农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农业总产值实现14.6亿元,增长9.5%。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专门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彰驿街道农村电商示范村建设不断加快,盛京驿站、兴龙农场、谷源等一批“农字号”都市休闲旅游品牌逐步形成。沈阳首届丰收节启动仪式在铁西隆重举行。创新小镇建设扎实推进,新能源、健康养老等产业定位逐步明晰,规划设计、土地整理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始终把握“项目为王”总基调,创新招商模式,把握市场导向,全力推动项目开工,以有效投资拉动了经济平稳增长,积蓄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新组建招商中心,加快“走出去”“请进来”步伐,积极开展“三引三回”活动,成功举办“德企沈阳行”“德国铁西日”等活动。全年洽谈储备项目211个,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9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7个、20-50亿元项目9个,总投资140亿元的恒大养生谷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200亿元的华晨宝马新工厂、70亿元的SC35碳纤维产业园、50亿元的北方生物医药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奠基。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06.1亿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获得国家、省、市政策专项资金支持11亿元。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成立项目(企业)服务中心,建立“管家式”服务体系,开通企业服务“直通车”,开展“百人进千企”服务行动。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市重点项目163个、开复工率100%,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4个、20-50亿元项目10个。中车中钛高端钛合金零部件产业园、微控新能源、国信优易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等56个新动能项目开工,增长60%。中德企业服务中心、国际公馆、中德应用技术学院等配套项目进展顺利。市重点项目数量、开复工数量和完成投资等指标均列全市首位。 对外贸易更加便利 。实行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实现外贸经营权、海关收发登记、自理报检和电子口岸四项业务区内办理。“沈满欧”国际班列直达宝马铁西工厂,打通了对欧贸易的大通道。全年进出口总额200亿元,增长6.9%,外贸出口总量稳居全市首位。开发区被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三)振兴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激发。 行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开发区全面实行“承诺制审批”并入选“全国审批改革百佳案例”,在全市率先启动“审核合一、一人通办”[4]登记制度,加快推进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网上审批,完成“最多跑一次”审批111项、容缺受理审批45项,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全年新增市场主体6451家。顺利完成环卫市场化改革工作,扫保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德开”[5]“中德发”[6]两家平台公司运营良好,市场化作用正在逐步发挥。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区205家事业单位精简188家、保留17家。 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 。东药集团二次混改成功引入民营资本,企业呈现巨大活力和强劲动能。机床集团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行动”[7],北方重工和铸锻公司加快司法重整步伐并成功召开第一次债权人大会,沈鼓集团通风公司已确定混改方案。全区已完成44户僵尸企业、45户厂办大集体改革任务,盘活国有房产75处,完成国资收益2.9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