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胜时期,是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吉林再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方案的重要时期,也是通榆县以“生态经济景观”理念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于通榆县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未来五年通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制定《通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主要阐明通榆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通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努力克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以“生态经济景观”理念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总目标,团结创新、拼搏实干,尽全力完成各项预期目标任务,呈现出经济提速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8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地方级财政收入5.05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111.7亿元,是2010年的2.26倍,年均增长17.7%;规上工业增加值27.97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4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外贸进出口总额3562万美元,是2010年的1.3倍,年均增长5.7%。 2.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特色农业稳步发展。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2.06亿斤,实现五连增,初步形成了杂粮杂豆、辣椒、葵花、棉花、甜玉米、蓖麻、草原红牛、肉羊、生态鸡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肉驴、肉羊、向海大雁等特色经济养殖发展迅速,河蟹、冷水鱼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初见成效。工业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形成了以绿色能源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比“十一五”末增加7户,实现产值82.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倍,工业转型升级顺利推进。商贸流通、生态旅游、文化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5.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3.8:34.6:41.6优化调整到“十二五”末的18.3:35.1:46.6。 3.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 2012年,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15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县比重达到45.9%,比201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三一、华仪风机制造、双吉机仓罩、东宝塔筒和风电场建设为支撑的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益发合大豆蛋白、鸿达甜玉米、天意辣椒、吉鹤村酒业为支撑的绿色农畜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以鑫源纺织、鑫源棉麻、沃德纺织为支撑的纺织业;以向海大酒店、学校、医疗和高档商住生活小区为支撑的传统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框架。 4.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全县公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布局日益完善,通达深度逐年上升,截止2015年底,路网总里程达到2418.98公里,铺装路面里程达到2072.21公里,完成水毁重建桥梁中桥2座,改造危桥大桥1座。投资3.3亿元的53.03公里省级公路瞻包线建成通车。行政村全部通达等级公路,通达率100%。 5.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7.5亿元,完善了道路、排水、供热、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对27条道路进行了改造,同步实施了地下排水工程,增设停车带,有效地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对城市供水内网进行改造,有效提高供水质量。扩建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污水主管线40公里。暖房子改造工程面积134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能力增加到280万平方米,全部实现供热管理信息化。率先在县级城市实行管道燃气,铺设燃气管道32公里。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问题基本解决。农电、通信、广播电视条件全面改善。市容市貌管理和谐有序、洁净清新,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夯实。 6.社会民生建设加快推进 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养老等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大力实施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程,校舍安全工程100%完成,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实施,是全省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县。县医院移址新建并投入使用,乡镇级卫生院及周转宿舍进行改造和建设,村级卫生室达到了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2015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17982元和7282元。劳动保障进一步加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3.13万人。常住农业人口参合率达99.7%。新建社会福利中心,新增养老床位400张,改造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16所,新建农村养老大院10个,建设城乡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大厅17个,社会救助经办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民生建设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实施了以工代赈、片区扶贫攻坚、整村推进、雨露计划和定点帮扶等重点项目,70个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廉租房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校舍标准化等工程顺利完工,热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7.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生态经济景观”理念,加快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全方位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实施了“七大治水方略”,完成一、二期河湖连通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膜下滴灌面积达到150万亩,全县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取得了治水兴水的重大胜利。累计完成造林7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17%。开展土地确权、资源核查、勘界颁证等工作,土地乱象治理成效显著,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综合利用。向海生态移民工作全面有序推进,生态综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依托墨宝园文化园林和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合闯关东木板年画、石雕、乌力格尔、民间剪纸等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遗项目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正在形成。 8.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对外经济贸易对经济支撑作用显著,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完成18350万美元,位居白城地区县(市、区)排名第一,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0.1%。政府机构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服务环境全面优化。 9.电子商务已具备基础 依托农产品资源,创新电子商务通榆模式,被评为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县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从事电子商务的各类主体约3400家,传统商贸企业加速“触网”,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15.6%。吸引了阿里巴巴、苏宁云商等众多电商巨头、知名企业与通榆开展合作。拥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5家,快递网点13家。邮政快递网点能够实现172个行政村包裹当日送达,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体规模偏小;二是工业发展存在短板,第二产业对税收贡献率低,工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欠账较多,财政保障能力偏低;四是生态系统依然较为脆弱,土地沙化、碱化;五是开放程度低,尚未形成与周边节点城市的联动发展格局;六是创新动力不强,科技型企业数量和科技平台较少。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于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呈现长期低速增长态势,各国不均衡发展程度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会明显增多。 国内环境。国内经济处于新常态,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将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内在的动力与活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转型升级将更加迫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逐步凸显,政府调控日益规范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过剩的生产能力必将对国内市场产生冲击。 省内环境。我省处于国家启动新一轮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期,全省继续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五大发展”战略,协调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以及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通榆县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改革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确定“六型农业”发展战略,有利于发挥通榆县农业大县、畜牧业生产基地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