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强化对医疗服务、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治的监督执法。强化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加强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强化医疗服务市场监督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虚假医疗广告。深化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和卫生监督执法考核评议量化指标。 第四节 加强养老服务
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鼓励和提倡家庭养老。加快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集体和个人兴办老年卫生保健、老年教育、老年公寓等老年服务事业,实施老年人生态养护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2020年末,全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研究探索并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覆盖率达到80%以上;认真解决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和其他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到2020年底社会保障“一卡通”经过试点全面实施,基本实现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 第五节 强力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加快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完成2018年7.4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把贫困人口脱贫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创造较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对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激发内生动力,并依靠政策扶持帮助脱贫解困;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主要依靠村两委、行业、社会及村内能人大户帮扶,实现脱贫解困。
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层层分包,制定规划,对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明确帮扶单位和责任人,认真落实帮扶措施,不脱贫不脱钩,做到乡村有规划,户户有措施,既要有三年攻坚规划,又要有年度发展计划。
切实抓好扶贫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城融合,引导农民进城务工或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着力构建新型、高效农业体系。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建立来料生产、来样定做、来件装配的“企业+农户”生产模式,实现贫困富余劳力就近就地就业。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升贫困劳动力务工素质,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与金融部门搞好洽谈对接,努力增加各类信贷产品在我县投放。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对贫困户发展种、养、加等项目贷款,加大县财政贴息力度,实行全额贴息。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和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对照脱贫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好道路、水利、电力、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推进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十二章 改进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女娲补天精神。发扬河南人平凡之中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满腔热血、平常之中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建设。开展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推动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第二节 强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化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发展“双拥”成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坚持依法治县,推进法制化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深入开展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活动。 第三节 优化人口服务和管理
创新人口计生服务模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人口出生率年均控制在1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2020年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95万人左右,人口结构基本趋于合理。
提高基层计生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以薄弱村帮促和特殊人群管理为重点,夯实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三块基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严肃对违法生育行为的处理,转变执法理念,坚持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在户籍、土地、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计划生育的奖励扶助制度,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加快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公安、卫生、民政、统计、教育、人口计生等部门合作,促进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深入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广泛开展生殖保健系列化服务,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开发人力资源,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长效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和奖励扶助制度,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对性别比严重偏高的乡镇实行重点监控、动态管理。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符合城乡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20年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并稳定在90%以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普及率达80%以上。
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建立“即征即保”工作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一卡通”建设,健全大病保障制度。完善失业保险政策,继续推进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政策的实施。建立工伤预防、康复、补偿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推进以职业康复为重点的工伤康复工作。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将全部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提高建筑行业、小企业、农民工以及劳务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推进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建立以企业集体协商为主体、行业性集体协商为补充的集体协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加强企业欠薪的应急处置。推进劳动保障检查执法,完善劳动仲裁、监察、信访联合办案机制,及时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加强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建设,重点健全企业内部协商调解机制、重大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处机制,推进仲裁机构标准化建设。
完善残疾人保障康复体系。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落实并完善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功能定位合理、适合残疾人康复需求、覆盖全县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加强社会保障公务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建立社会保障卡发行的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卡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业务中的广泛应用,推动向其他公共领域的拓展应用。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效能,开展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科学确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第四节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推进安全、法治建设,提升基本公共安全服务水平;加大源头预防,规范信访秩序,通畅信访渠道,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等领域工作。完善食品药品行政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管网络,加强能力建设,组建乡镇监管机构,推行行政村(社区)协管员制度,构建“县、乡、村”三级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开展安全生产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应急救援建设、改善安全生产监管条件等方面项目,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完善治安联防联控体系,加强对公共场所、重点单位、人群、设施的管理防范,强化单位、社区治保队伍建设,调动群众全面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实施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价,预防、预判社会矛盾的产生,充分采用民意调查、公示、听证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群众介入到重大政策、项目、工程的论证、决策、设计等环节,对群众反映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妥善加以解决,获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发挥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公共媒体利益表达功能,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开展个人心理调节疏导工作。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引导群众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纠纷,健全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体系,在群众中形成以法律按程序能公正解决问题的理念。 第十三章 推进改革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推出一批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千方百计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创新创业红利,使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上来,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瞄准制约西华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发挥其协调、沟通、自律及服务功能。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反映科学发展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改革后的市场监管。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着力提高政府效能。
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引导整村、整组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提高投资效益,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政府性投资计划,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社会效应。深度激活民间投资,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着力化解建设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探索PPP、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投融资模式。 第二节 推动内外开放
突出战略对接,打通内外通道,完善开放平台,增强开放活力,全面提高内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提升开放平台载体。以推进园区专业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打造园区开放平台,着力提升开放平台的功能性、集成性和影响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以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农产品进出口基地和交易中心为依托,建设产业型平台。
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把握河南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西华县在区位、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顺势而为,主动出击,加快承接郑州、周口经济发展的延伸辐射,实现联动互补发展,强化市、县联动,推进跨领域、跨行政隶属关系的合作。 第三节 发展民营经济 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壮大支柱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招商引资结合起来,通过加大投入提升发展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内生动力,通过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使民营经济成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结构调整的新抓手、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