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到2020年,力争引进 1-2家省内外银行来岚设点,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8家,保险公司达到10家,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分别达到2 家以上,实现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零突破,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65%。县域金融发展环境显著优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金融信用体系健全完善,诚信、公平、安全的金融市场基本形成,金融业成为我县新的支柱产业。 第二十六节 提升改造商贸服务业 围绕县城“一河两岸、一城三区”布局,着力打造以连锁超市、购物中心、宾馆酒店、商务大厦、专业市场为中 心的县城商业圈。以提升档次和服务功能为重点,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加快二次改造和开发步伐,建设休闲高雅的商贸服务业。加快市场建设,建成秦 巴山货交易市场、县城建材批发市场、岚河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和12个集镇农贸综合市场。大力实施“镇超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力构建品种齐全、覆盖城乡、流转通畅的现代商贸服务网络。积极支持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县城“一河两岸”、“一城三区”商业聚集区基本形成,每个集镇有1至2家综合集贸市场,每个移民搬迁社区、每村有1家以上综合商店。外贸进出口额突破5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
第七章 夯实基础 增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加快交通、水利、电力、信息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第二十七节 改善交通基础条件 坚持“打开通道、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思路,启动高速公路建设,积极争取西渝高铁从岚皋过境,加快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改造,提高公路等级,增强通达能力,改善通行条件,构建大交通、完善大路网,努力实现岚皋交通发展新突破。 高速公路。建成安康-岚皋高速公路。 机场建设。启动建设岚皋通用机场,满足农林航空、应急救援、抢险救灾、旅游观光等需要。 国省干线。建成G541石紫岚公路堰门-花里段,开工建设花里-平利八仙段,启动改造G211县城至陕渝界。 县乡公路。实施石官、岚滔、堰官、石横、蔺芳等公路建设,改建等级公路168公里。新修和改善乡村道路140公里,新修通组公路80公里,全县自然村公路通村率达到80%,硬化率达到60%以上。 路桥改造。建设黄家河坝、石门农场、孟石岭桃园、龙安二桥、滔河集镇三桥等一批渡改桥,争取开工建设大道河汉江大桥。 公路客运航运码头。建成岚皋县城二级客运站,启动县城二级货运站和民主镇三级客运站,开工建设县城公交总站,新开和延伸公交线路。实施民主、佐龙、滔河等重要镇沿线公路50个招呼站,改造农村渡口7处。 村级公路养护。创建县乡示范路,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和安保工程。
第二十八节 增强水利保障能力
以促进人水和谐、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统筹谋划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重点实施县城重点集镇防洪、山洪沟治理、水库、水土保持、供水、水源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大力开展“五小水利”工程,提高农村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到2020年,完成岚河流域、洞河流域、大道河流域防洪重点段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00 平方公里。
第二十九节 构建智能电网智慧信息网络
以完善骨干电网、农网升级改造为重点,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全面提升宽带光纤等传输网络能力,加快4G网络建设。深化宽带光纤网络城乡全覆盖,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第八章 优化布局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产城、产旅、城旅”融合发展思路,突出中心县城及民主副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镇协调发展,构建“两心、两轴、五片”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到2020年,全县城镇规划区建成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 第三十节 提升县城功能品质 按照生态宜居、旅游休闲定位,以畅通、美观、整洁、休闲、舒适、特色为目标,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市政设施和地下管廊,提升改造城市道路、线网入地、给排水设施,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县城增绿扩绿工程,加快森林县 城建设。抓好垃圾、生活废水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健全城镇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创新城市管理方 式,推进综合执法,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网络化。加快数字县城建设,完善智慧城市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智慧岚皋”。按照“人业城和谐共生、产商 居功能均衡、天地园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科学合理规划城镇产业、居住、综合服务,推进城镇、产业、人口聚集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完善城镇功能,促进资 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新路径,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建设经济发展、产城融合、环境优美、生活宜居的美丽县城。 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县城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0%,建成县城地标建筑物一座,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绿色智慧人文县城。 第三十一节 做大做强集镇 坚 持移民搬迁与集镇扩容、完善功能相结合,大力实施集镇污水垃圾处理、电网、道路、供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文化、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加 快民主副中心及南宫山重点镇建设,努力提高人口承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综合能力,打造全国重点示范镇。突出各镇优势,按照“农业产业型、工业加工型、 商贸物流型、旅游休闲型”功能定位,分类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备的新型集镇,使其成为聚集人口、承接产业、统筹 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第三十二节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 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 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体设施、 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第九章 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护水增绿保蓝天,推动“山河沟”综合治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生态保护水平,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岚皋。到2020年,岚河、洞河、大道河等水源地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81%,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第三十三节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继续实施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主要污染物减量排放。加强河流等级生态工程管理与保护,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 整治。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推进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建设。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 与修复工作,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落实区域水质、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重点污染防治责任,加大地质灾害区、资源开采沦陷区治理,促进工矿区生态恢 复。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升环保监管水平。着力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生态综合监测平台,健全环境自动监测体系,推进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 重点加强尾矿库环境污染与水土流失预警与防控。完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科技预警机制,增强环保监测、执法、应急工作能力,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隐患排查、 动态管理、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矿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河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 品市场化改革,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开展水权、排放权、用能权及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等制度,为生态环境损害划定红线。 第三十四节 全力护水增绿保蓝天 以“一泓清水永续北供”为重点任务,确保岚河、洞河、大道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实施“清洁岚皋五年行动计划”,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沿江治理、供水运营与防灾防洪工程。执行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确保区域内河流水质稳定。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强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健全水质实时监控和环境应急体系,构建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责任追究。 持之以恒推进国土空间绿化,深入实施“陕南山地森林化”工程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工程,加快岚河沿线及大道河周边绿化进度。突出山地森林化、城镇园林化、岚河两岸景观化,全面开展岚河两岸生态治理造林绿化工程。 加大大气污染防控力度,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加强“气化岚皋”、公路管理、小点源治理和城市尾气扬尘治理等举措,持续改善大气 质量。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突出抓好工业废气治理,加快高耗能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强化黄标车淘汰和汽车尾气 治理,积极开展企业碳排放交易,引导低碳消费。 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加强重金属企业环境管理,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老企业升级改造,严格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对废弃矿坑、矿沟、探槽、采石场、取土场和挖沙点专项整治。 第三十五节 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全面落实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 代能源体系和技术产品。建立节能监察监测体系,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树立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形成资源节约集约社会新风尚。 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清理闲置土地,开展废弃工业用地再利用。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考核监管与标准控制。 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探索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完善水资源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制度,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加强城市生活节水力度。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构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严格控制综合能耗指标。提高矿产资源采收率、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进采矿深陷区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与综合整治再利用。构建节能、低污染的矿产冶炼工艺与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加强资源环境县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逐渐形成绿色生活习惯。提倡绿色节能办 公,鼓励公众选择公交车、电动车等低碳出行方式。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
第十章 共享发展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实施重点领域民生工程, 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 第三十六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学前教育抓普及,义务教育抓质量,高中教育抓品牌,职业教育抓特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普及学前3年教育,全面推行普通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通融合。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发展0-3岁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服务机构。创建“双高双普”省级教育强县,深入实施13年免费教育。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三名”工程,重点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到2020年,全县学前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100%,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实现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第三十七节 扩大就业鼓励创业
坚 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全民的创业服务平台。大力扶持劳动型密集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进 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和手工编织业发展,全面拓宽就业空间。更加重视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 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以创业促进就业,扎实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农民创业示范工程及“千名能工巧匠”工程,培育乡土专家及职业农 民。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推进共富行动计划,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众创空间”孵化体系,加快推动柑竹坝创客园、民主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等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就业援助,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做好失业预防和调控。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 学初高中毕业生等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到2020年,全县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1500人,各类劳动技能培训2万人,职业培训2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 第三十八节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收入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 内部增长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赋予农民住房、承包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转让等权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健全以市 场为基础的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完善企事业单位工 资增长机制,推进同城同酬、同工同酬。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 4.8万元和1.5万元。 第三十九节 改善城乡居民住房 完善符合县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构建以政府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推进公租房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与限价房并轨,继续实施以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好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公租房入住和后续管理工作。到2020年,建成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改造各类棚户区5000套,改造危房10000户。以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为抓手,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继续落实好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权属登记工作,大力促进二手住宅市场交易,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第四十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以提高全县人民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支撑保障六大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组建医疗联合体,推进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鼓励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增强中医药创新和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医疗卫生质量安全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到2020年,全县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和病床数分别达到2.86人和6张,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