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河南省)柘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柘城县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348 发布时间:2016-08-29 09:32:56
摘要: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是柘城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科学制定和实施《柘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三个五...
三、加强能源支撑系统建设
实施“内节外引”能源战略,加快建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资源保障体系。
(一)完善城乡能源保障设施
统 筹城乡电网、输配电网协调发展,持续优化网络结构,实施农网改造升级、低电压治理、机井通电配套等工程,推广使用节能环保配电设备,提高配电网技术装备水 平,全面建设结构合理、标准统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高效的坚强智能电网。实施农村天然气村村通工程和城市供暖工程。
(二)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农村重点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按照建设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利用循环化和发展持续化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农村沼气、“三沼”综合利用和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服务生态农业和全县主导产业。探索建设太阳能、风能和抽水蓄能电站。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制,加强节能工作,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强水利支持系统建设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构建城乡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引江济淮、河道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安全饮水、苦咸水淡化、农田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构建城乡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持续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
(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和动态检测,按照供排分流原则,科学规划区域河网供排水布局,实现供排水的协调统一、供水系统互通可控。提高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巩固提升,全面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继续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三)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水务一体化”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强化节水型社会各项制度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健全河流规划约束机制,有序推进河流休养生息。
专栏6:“十三五”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公路建设项目:县、乡、村桥梁及公路改建项目。
铁路建设项目:禹亳宿铁路柘城段建设项目
场站建设项目:禹亳宿铁路柘城客运站建设项目;禹亳宿铁路柘城货运站建设项目;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客运中心建设项目
水利:引江济淮工程项目;李滩灌区建设项目;砖桥灌区建设项目;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河南省三义寨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柘城段)建设项目;惠济河洼地治理项目;太平沟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韩相鲁调蓄工程建设项目。
电网:柘城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柘城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柘城县35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
石油天然气:商丘至柘城天然气输送气建设项目;村镇天然气储气站、管网建设项目。
城镇污水处理:东产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项目。
大型生态工程:国家森林城创建植树造林项目;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项目。
第三节 繁荣古新交融的柘城文化
抢抓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柘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打造形成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历史、旅游、城建、生态等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柘城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打响特色文化品牌
深 入挖掘炎帝文化、龙山文化、早商文化、柘桑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容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柘搡文化园、朱襄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宣 传、营销和推广力度,全力打造炎帝文化、龙山文化、早商文化、柘桑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借力大仵民间舞蹈、柘城泥塑、豫东琴书、大鼓书、张氏喉 科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发挥柘丝、胡芹、汉白明月酒、王贡酒等特色文化资源和品牌优势,依托麦草画、泥人、九龙杯等特色民间工艺,强化文化产品设计,发展特色文化项目,形成各具特色极具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
(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加 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历史、旅游、城建、生态等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打造豫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 交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演艺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遗风,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建立专业演出公司和团体,策划创作一批富有文化特色的演艺、戏剧、舞台 剧等精品项目,提升柘城演艺水平。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超硬材料及制品、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品设计、特色工艺品 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培育引进文化人才
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和引进工程,完善文艺人才资源库,引进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企业人才,造就和引进一批领军人物,打造高水平的柘城文化人才队伍。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秉持公益性、保基本和均等化原则,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工程为重点,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柘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加 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重点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李庄遗址、孟庄遗址、邵园汉墓、柘城故城遗址、朱襄氏陵、远襄东岳天齐庙、慈圣关帝庙、 中野前方临时指挥部旧址、锦鸡园(歇鹤台遗址)等遗址保护开发,重点做好朱阳书院、襄山书院、泓水之战古战场等恢复重建工作。强化非物质遗产保护开发,重 点做好大仵民间舞蹈、柘城泥塑、豫东琴书、大鼓书、张氏喉科、三园斋味、酱菜腌制技艺、金麦草画、孟氏仿古玉雕、王贡酒传统酿制技艺等省市级非物质遗产项 目保护传承,扎实做好县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加强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积 极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化工程,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化,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文化水平。加快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重点做好县博物馆、柘树文化博物馆、嫘祖 文化展示馆、七台八景文化广场、书院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文化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公共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 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党员远程教育工程,搭建数字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挥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深 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系统数字化改造,建设广播电视全媒体平台。组织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百戏送百乡”、农村电影放映工 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县政协合唱团等文艺团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实现博物馆、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稳步推进校园体 育设施和场地向社会开放。
三、打造“文明柘城”品牌
以文明柘城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弘扬新时期柘城精神,着力打造诚信柘城品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念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柘城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持续弘扬柘城精神
继续弘扬和践行“自信、包容、拼搏、和谐”的柘城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创新创业热情,掀起全民创先争优热潮,使之成为全县人民团结奋进、共克时艰的精神纽带,成为激励全县人民奋勇前进、赶超跨越的精神动力,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神力量。
(二)着力建设“文明柘城”
围 绕打造文明柘城,着力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柘城好声音,传播柘城正能量,挖掘、宣传柘城人 民热情好客、大气包容的品格,树立柘城安居乐业、兴业、创业好地方的口碑和形象。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 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积极打造诚信柘城品牌
完 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信用监测机制、评价机制和惩戒机制,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打造“诚信柘城”城市品牌。建成覆盖 全县、设施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完备的诚信资源共享系统和“红黑榜”发布应用制度,定期公布失信单位和个人。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在商场、集贸市场开展创建 “诚信经营示范点”活动,引导居民诚实劳动、诚信经营。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开展“美丽柘城•整洁村镇”活动为契机,以“五湖四河”生态水系和惠济河生态绿色长廊建设为重点,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丽新柘城。
第一节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全过程资源能源节约管理,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模式,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坚 持以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导向,实行强度目标和总量目标“双控”责任制,不断提升节能降耗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实施 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增量。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排,重点推进超硬材料及制品、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积极推进 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和消费等领域节能降耗,降低全社会能源消耗。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推动分布式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 能等多元化、规模化应用,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二、着力做好节地节水工作
节 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严格用途管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引导工业、人口、住宅集中发展,鼓励建设高层商住楼、多层生产厂房,支持开发地下空间,推进“城中村”、“空心村”治 理,挖掘用地潜力。积极盘活城镇闲置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荒地、坡地等后备资源,补充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强化水源地保护 开发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供水管网体系建设,切实保证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 造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加强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居民住宅的节水 和中水回用、雨水收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循环利用。实施阶梯水价、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围 绕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推进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围绕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皮革、纺织服装等行业的重 点企业和核心资源,引进关键链接项目或循环使用内部资源,拓展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基础设 施共享。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华商药业、双鹤药业、宁丰木业等循环试点企业建设,争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示范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 再生利用,建设以城市社区分类回收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枢纽、分类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循环经济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循环经济财 税、价格、投融资政策,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以 争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探索建立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倡导节约资源、健康文明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化发展。推广政府绿色采购,鼓 励使用绿色电力、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全社会消费行为。开展绿色学 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强化自然、环保、节约的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和树立绿色消费文化理念与绿色消费需求。引 导公众优先采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方式。
第二节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构建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功能符合的生态系统。
一、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以实施“五湖四河”生态水系建设计划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系统建设,重点做好容湖生态湿地公园、惠济河流生态治理、余河坡生态改造、古黄河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拓展生态涵养空间,改善我县生态环境治理。
二、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围 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实施林业生态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实施城区绿化工程,重点推进环城林带建设、街区公园、社区绿地等建设,积极推 进主题公园儿童公园、市民休闲公园、余河坡带状公园、未来大道带状公园、新建黄河古道带状公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如意广场、产业聚集区长江新 城、学苑路等新建绿化工程项目,改善县城环境质量。实施村镇绿化工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 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绿化、美化。实施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环城林系、廊道绿化等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境内国道、省道、高速、铁路和惠济 河、余河坡、古黄河等绿色长廊建设,提升通道绿化水平。实施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加强田、水、路、林综合治理,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形成林茂粮丰、 和谐秀美的田园景观,全面提高全市农田林网建设水平。
三、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积极实施生态创建工程,着力开展生态示范乡镇、绿色示范村庄、低碳生态社区、花园式单位等建设工作,培育打造一批生态示范镇、示范村、示范社区。力争到2020年,创建2个省级生态镇(区)、3个市级生态镇(区)、8个绿色示范村庄。
第三节 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以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三大工程为重点,统筹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实施蓝天工程
大 力开展工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做好生物医药、皮革、木材加工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控,深入推进电力机组脱硫脱硝、城市燃煤锅炉改造工程,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控制,有效削减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加强城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强化工地扬尘综合治理,对施工扬尘、现 场搅拌混凝土和配制砂浆、渣土运输等进行规范管理。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建立完善县、镇、村控制秸秆 焚烧责任体系。加快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开展监测及信息适时发布工作。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政 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制,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到2020年,中心城区年均空 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330天。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