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河南省)柘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柘城县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348 发布时间:2016-08-29 09:32:56
摘要: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是柘城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科学制定和实施《柘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三个五...
二、提升城区“两度两力”
围 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和撤县设市目标,积极实施中心城区提质增效升级工程,做大做强县城,着力提升县城“两度两力”水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 本、科学发展,开展“四城”联创,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 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县城集约式、内涵式发展,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力争到2020年,中心城 区集聚人口3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
(一)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
坚 持以“两城一区(长江新城、老城、特色商业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龙头地位,打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加快长江 新城组装,积极推进沿学苑路两侧项目的建设,做好学苑路节点改造,完善提升新城综合服务功能。稳妥实施旧城改造,以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十大专项整治为抓 手,完善旧城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升旧城发展质量。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推进商业文化广场、幸福商业街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综合 服务水平。
(二)提高中心城区的宜居度
以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和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以“一湖两河”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内河湖相连、水系成网,营造出水清岸绿、城美人和的 城市风貌,全力叫响中原生态水城品牌。以容湖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容湖生态治理,改造提升容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点、景观配套,加强水系和景区 管理,争创3A级旅游景区。大力实施碧水工程计划、河流清洁行动计划,以截污、护岸、疏浚、引水、绿化为重点,加大古黄河、余河坡“两河”综合整治力度, 全面改善沿线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中心城区生态廊道绿化工程,着力建设生态林网,加大绿地建设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园,抓好道路沿线、水系、社区等 绿化工作,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整治城区内河水系,到2017年主要河道实现水通、水清、水美,全部打通沿岸滨河道路,改善城市 面貌,提升城市品位。
(三)提高中心城区的承载力
加 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城区道路交通“畅通工程”,完善提高城镇路网建设,重点打通城区断头路,实现长江新城、老城、特 色商业区、产业等功能板块的交通衔接,保障路网畅通。推进中心城区公交专线建设,完善城区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城镇供排水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供水、排涝、排 水体系,重点抓好苦咸水淡化工程等工程建设。加快城区电网改造,实现所有城区电网入地,重点做好城南110千伏输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快城镇燃气供热设施 建设,提高供气、供热覆盖率。力争到2020年,中心城区气化率达到70%以上。加快城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区垃圾收运系统、餐厨垃圾处 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项目建设。加快城镇文化娱乐场所及游园建设,兴建一批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场所和公园、游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 化、娱乐、健身需要。
(四)提高中心城区的辐射力
以 长江新城、特色商业区、产业集聚区、市场物流园、电商产业园等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强化中心城区产业支撑,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增强高端 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引导促进全县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壮大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中心城区影响力和辐射力,引领和带 动全县经济社会赶超发展、跨越腾飞。
三、增强重点乡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 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以四个片区建设为着力点,强化规划指导和政策资金倾斜,加快产业培育和人口集中,完善提升城镇承载功能,提升小城镇辐射带动力。实 施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重点打造培育胡襄、起台、慈圣、安平4个重点镇,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乡镇的地理位 置、产业特色、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经济基础,着力把陈青集、老王集、大仵、马集、伯岗等乡镇,打造成为旅游服务型、商贸服务型、资源加工型、休闲度假型 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老王集、大仵、马集、李原、皇集、牛城、张桥、洪恩、申桥等乡撤乡建镇步伐。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重点打造四大经济 片区。北部经济区以胡襄、慈圣为重点,依托胡襄-马集蕴藏的煤炭资源,打造能源产业链,做大做强煤炭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经济区以县中 心城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超硬材料、医药等产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核心区;西部经济区以安平镇为重点,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带动片 区经济发展;东部经济区以起台镇为重点,积极培育三樱椒、胡芹等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果蔬种植。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打造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主穿街道,完善道路、绿化、亮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贸市场、学校、医院、商住小区建设,改善城镇生活环境,提升 城镇服务功能。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以100个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总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 施新农村规划,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新形势,立足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尊重农民意愿,科学编制新农村规划,以科学规划引导科学发展。分类 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群众自愿”的原则,推动长江新城、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向规划的集中功能区迁并;利用重大工程建设、 资源开发、扶贫开发、乡村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契机,推动向重要交通沿线、乡镇政府所在地、专业园区、旅游景区周边及基础较好的中心村适度集中;鼓励有条 件的农民直接向县城聚集。
(二)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以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交通、电力、广 电、电信、互联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重点推进道路“村村连、组组通”、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信息通讯设施工程建设,强化农村气 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积极推行“三清四改五化”(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 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开展农 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五、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以智慧柘城建设为契机,探索实施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常态化新模式,积极建立城市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突出市容管理、市政管养、交通秩序规范,着力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一)创新城镇管理模式
充 分发挥城管部门职能作用,强化各单位的协同作用,特别是乡镇街道的主体作用和社区楼院的基础作用,形成县、乡镇(部门)、社区、楼院“四方联动”格局,健 全“职责明确、运转高效、配合有力、落实到位”的城镇管理新机制,逐步实现城镇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完善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实行部门管理与辖区管 理、常规管理与专项整治、专业专责管理与门前“三包”维护相结合,推进管理网格化、精细化、常态化。重点整治县城、集镇、通道的环境秩序,治理车辆乱行乱 放、户外乱搭乱建、广告乱贴乱挂、施工乱堆乱洒、线路乱拉乱扯,治理居民小区、商贸市场、窗口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不断提升城 镇环境形象和群众满意度。
(二)全面打造人文城市
突 出城市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注重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风貌保护及周边环境治理,注重将柘城的历史文脉、理想追求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项目,提 升城市的道路、绿地、广场、水景等历史、自然和人工景观的内在和谐之美,培育绿色生态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加强 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本土风情浓郁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的城镇风貌。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以 打造智慧柘城为重点,加快信息化提速赶超,完善基础信息网络,建立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智慧化。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建设,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将数字城管功能逐步向地下管线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监管、城市应急调度等方面拓展。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 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动“智慧生活”,构建覆盖城乡的便民服务智能化体系,促进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社区服务、食品安全等社会公共服务智能 化,推进柘城平安城市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一批智慧城区、智能社区、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示范,发展基于信息网络的全方位社区服务,营造安全、高效、舒适、便 利的智能化人居环境。
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秉 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思路,积极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充分尊重 农民意愿,鼓励有稳定就业和收入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让群众愿意来、留得下、有活干、过得好。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集中
积 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制订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支持,全面放开县城和小城镇落户限制,着力增强城镇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吸引力和牵引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 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城中村居民成建制转户,同步推进集体资产改制、居民身份置换、配 套设施完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展城镇基本公共设施服务范围,实现公共教育、基本医 疗、社会保险、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常住人口覆盖。
(二)强化住房和教育牵动
拓 宽住房保障渠道,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鼓励大中型企业配套建设公寓 楼、集体宿舍,支持在城镇附近的新型农村社区配建保障性住房,多途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扩大保障范围,将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 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范围;产业集聚区、中心镇、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转移的人口,凡符合条件的一并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工随迁子女 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公共教育体系和财政保障范围,逐步纳入输入地普惠性学前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持有本地居 住证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开放就近在公办学校就读。
(三)建立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
建 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确立分项支 付模式。完善农村配套改革,坚持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 力,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确保农业人口“转得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 口全覆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落得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推动供给主体多元化。
专栏:5:“十三五”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
特 色商业区路网改造建设项目;容湖湖西片区改造项目;第三自来水厂项目;柘城县城市供热项目;柘城县城镇天然气工程项目;柘城县垃圾处理及乡镇转运站项目; 柘城县城镇天然气工程项目;老城区雨水管网改造项目;东产业集聚区路网建设项目;柘城县第三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项目;古黄河、余河坡污水截留工程项 目;学苑路节点改造工程项目;柘城县容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第二节 强化保障有力的基础支撑
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适度超前、互联互通、结构均衡、支撑有力”的要求,突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能源支撑系统、水利支持系统,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一、加强综合交通系统建设
按照网络效益最大化原则,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项目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超前谋划与商丘机场的连接通道建设,构建公路、铁路、水路、机场“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强化通道建设
实施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道路建设项目,积极做好禹亳铁路及客货两用二级站、阳新高速、涡河航运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加 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道路结构优化和道路升级改造,形成和干线公路网相协调、等级结构配置合理、外畅内联、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推进公路网络 互联互通,实现县城与周边县城二级公路连接、县城与所辖乡镇基本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乡镇与周边乡镇基本实现以三级公路为主的互联互通,同时逐步解决 骨干路网上的危桥和无桥,基本解决乡镇和村道有路无桥的问题。
(二)推进场站建设
持续推进客运场站、货运场站建设。完善客运场站网络,重点推进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客运中心、蓉湖旅游客运站、牛城开发区客运站、玉皇庙旅游客运站、长江新城客运中心、柘城县城市公交客运站等六大客运场站建设,协调推进慈圣、马集、安平、起台等10个乡镇客运站建设。完善货运场站网络,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货运物流园区、长江新城货运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两大货运站建设,协调推进铁关、惠济、陈青集、起台等10个乡镇货运物流服务站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加快建设货运配载、仓储等配套设施,打造良好的货物运输环境。
(三)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
引 导营运车辆向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方面发展,提高运输的专业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效率。鼓励发展大中型客车,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 全、实用、经济型客车,确保农村客运安全经济。进一步完善有城际快速客运、城乡公交一体化客运、农村客运和旅游客运等组成的多层次客运网络。支持运输企业 与产业集聚区连动发展,加快运输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加快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努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 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
(四)大力发展绿色安全交通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重要时段、重点部位、重点车船的安全监管,加强“三品”查处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公路建设的工程质量,加 大对危桥的巡查和监控力度,继续实施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危桥和渡口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进运输品运输车辆和客运车辆GPS信息联网 联控。促进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公路建设,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公路技术,优化路线方案,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装备,建立交通节 能减排检测考核制度。
二、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抓住“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宽带中原”战略实施机遇,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推进“智慧柘城”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实施宽带柘城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公共场所高速无线接入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推进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广电、通信业务双向进入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鼓励电信运营商部署无线网络接入点,打造“无线城市”,在公共场所向公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基本接入服务。基本完善4G技术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物联网,在重点领域逐步推广应用传感网,推进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
(二)推进“智慧柘城”建设
运 用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构建“125N”总体框架,即建设1个公共基础数据库,构建政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2大体系,搭建 呼叫中心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视频监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应急调度平台等5大信息化平台,深化信息化在N个优势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强数字城市建设,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市政设施、城市规划等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宽带中原”示范县。
(三)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突出信息兴业、信息惠民、信息惠农三大重点,支持以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及龙头企业为依托的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平台集中、服务下延”的思路,推进国土、房管、交通、公安、人口计生、市政、园林、城管、环保、水利、地震、民政等领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构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普及农村市场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农业减灾防灾预警、村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