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沿江城镇发展带。以中心城区、小港镇、曲江镇、拖船镇和泉港镇等规模大、发展基础良好的城镇为重点,加强境内百里赣江规划,推进沿江综合运输廊道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方式发展。加强沿江城镇产业分工协作,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上下游城镇生态保护合作,严格保护赣江流域生态环境。 ——加强三个发展片区分工协作。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以资源环境特色、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发展基础与潜力为根据,划分三个发展片区,构建城镇、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开发战略格局,推进生产加速聚合与城市空间重组相匹配,分 类推动丰城各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 专栏3 “一心一带三区”区域范围和发展定位
第二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加强城镇规划法制管理。推行数字化城镇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设施,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安全处置能力。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完善城管队伍管理体制,强化城管队伍教育培训,健全监督机制。调动民众参与城镇管理,形成“人民城镇人民管”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 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推动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景观规划、颜色规划、建筑设计有机融合。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推进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相结合,筑牢丰城城市“里子”,撑起城市“面子”。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绿地、河道、湖泊生态环境整治,将中心城区建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强化城镇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
第七章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江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统筹城乡发展目标。
第一节 加强村庄规划与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镇村联动建设规划,统筹集镇与周边村庄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村庄发展规划与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搞好旧村改造工作,优化村庄空间结构和用地结构,提高宅基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以精品农村社区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村容村貌改造、村内道路建设和绿化,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染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水土流失治理等。
第二节 完善城乡一体的农村基础设施
继续完善由骨干公路网、二级公路和农村公路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县道、乡道升级改造和通自然村公路建设,达到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顺畅便利的城乡一体要求。加快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将通客运班线、校车的村道全部列入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立“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基础数据库”。加快完善公共交通网络,确保所有乡镇、中心村都能通公交车。抓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按照城区服务设施标准,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逐步建设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的场所,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场所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好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加强村文化室建设,办好“农家书屋”,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
第三节 创建城乡均等的农村公共服务
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积极打造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增加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更新改造,实现农村学校标准化。对贫困家庭学生学习提供补助。支持乡村两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大力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或周边城市进修学习。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全面提高乡村医疗技术装备水平和乡村医生队伍素质,积极发展惠及农村的远程会诊系统。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逐步提高参合农民住院政策性补助,确保新农合参合率99.9%以上。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快乡镇(街道)、社区慈善工作服务站点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慈善服务网络。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方式,建成适应丰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体系。
第四节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加强和规范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健市、乡(镇)、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重点发展具备条件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引导现代流通业态向农村延伸,引导大型商业企业进入农村,规范、完善乡村便民连锁店、农家店和农资连锁经营,鼓励“互联网+”进农村。
第五节 建设新型村庄治理机制
建设良性互动的新型村庄治理结构。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重乡村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理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确立农民在村庄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在村庄规划、治理、经济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六节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重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完善有利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费政策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健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构建统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集体资产产权流转服务平台。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积极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
第八章 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努力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鼓励大众创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劳有厚得”。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居有所乐”。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的保障。
第一节 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制定促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扶持更多的城镇失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残疾人等自主创业,并在创业的过程中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加大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排工伤残疾人员、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及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加强失业职工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加强公共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开展城市劳务输出,优先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规范发展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
第二节 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扩大城镇医疗保险的实际覆盖面,完善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救助制度。建立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继续探索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和救助效率,建立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五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对孤儿、重度残疾儿童、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重大疾病儿童、困境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实施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构筑以中心城区综合医院为主力、镇卫生院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努力控制重大传染病,进一步提升疾病控制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社区流动。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师待遇,促进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进一步落实“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期),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促使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向优质发展转变;普及高中教育,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差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争创国家和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推进一批国家和省级职教实训基地项目建设。 提高卫生服务水平。优化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改革公立医院投入补偿机制。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市、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试点,促进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信息化网络建设,确保基本药物的稳定安全和充足供应。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预防控制网络。加快传染病疫情监测、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强化卫生综合执法,加强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的监督。将流动人口(农民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参合农民住院政策性补助标准。 全面做好人口管理和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贯彻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人口计生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社会为主体、法制为保障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乡镇和60%以上行政村,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5张以上。加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积极谋划医养康复中心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开设大型综合性养老机构,加快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幸福院。不断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繁荣老年人消费市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着力建设好一批体现丰城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新建和改建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文化活动阵地,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以及网上剧院、社区学校等网络平台建设,加快组建丰城市群众文化艺术馆,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公益性职能。建立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群众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在新老城区结合部规划建设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和体育场等体育广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和承办省内外赛事的需求。积极开展体育科普咨询、培训指导等活动,使科学健身成为市民生活的组成部分。加快培育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推动殡葬管理领域改革创新,逐步实现全市城乡死亡人员遗体全部火化,实现火化区全覆盖,完善惠民殡葬政策,实行惠民殡葬直补,争取到2020年前实现群众基本殡葬服务全免、对象全覆盖。 第三节 有效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维护社会稳定长效工作机制,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健全对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人防设施建设,完善人防设施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服务水平;抓好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评议考核制度,加大投入,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基础建设和执法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到2020年,重点食品安全检测抽查合格率达到96%以上。建立食品药品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查处,跟踪、回访和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深化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查处安全生产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安全生产第三方协同管理。全面推广以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为主要内容,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重要步骤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夯实园区、镇基层安全监管力量,进一步落实乡镇(街道)、各类开发区、工业(产业)园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机制,加大公益创投,建立健全孵化基地。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创建一批精品示范社区和社区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化,以精品农村社区为龙头,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升级。推进多元自治,体现民主协商,大力推进“三社联动”、“政社互动”,形成政府、社区、居民多元参与治理格局。创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大力推进以社会救助、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公共服务”覆盖到每个社区。 第四节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提高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分类施策,大力推行产业扶贫、搬迁扶贫、金融扶贫和教育扶贫。加大对省级“十三五”扶持贫困村的扶贫力度,帮助贫困村选好选准需要扶持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要体现“雪中送炭、重点突破”的要求,优先规划安排贫困村中“满目疮痍”村组的建设项目。到2018年底,贫困村全面消灭“满目疮痍”村组,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贫困村群众全面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安全房的愿望,贫困村网络通讯、卫生室、综合文化活动室及“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全覆盖,全面建成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栏4:江西省省级“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
第九章 建设生态丰城第一节 优化水资源环境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建设。加强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与保护,加强赣江丰城段赣江倒垱口、高升门取水口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划定水环境功能区,以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到100%。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以玉华山水库为主的一批水源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及重要地区供水保障能力。
——推进节水行动。全面落实江西省下达丰城市的各项节水目标任务。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优先排序,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城市节水生活用水器具普及率。推进自来水厂及取水泵房设施建设。 ——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建立和完善全市水资源监督监测站网,对水环境加强污染防治。对赣江、清丰山溪、抚河、锦河、药湖、水库等重点河流和湖泊水库进行综合整治,对槎水、秀富水、芗水、圳头水等重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展赣江饮用水源取水口防护和河岸生态防治;恢复药湖水系生态系统。加强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在丰源工业园、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丰矿循环经济区和精品陶瓷基地等工业园区,以及较大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一批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就近收集各片区污水,达标排放。实施老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加强城区排水、排污管网建设,规划建设地下管廊,维修改造东门排水管网、西门下水总道及丰产沟截污干管。加强以农村村塘、沟渠整治为主的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有效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第二节 强化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基本农田档案,实行耕地的跟踪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制定适合丰城市当地条件的基本农田保护法规或实施细则,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到2020年底,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53.20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34.923万亩。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第三节 加强生产生活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与危险固废处置。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率100%。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建设丰电泉塘口翁灰场扩容和整治煤炭洗选加工,城市清洁能源和工业废气治理等工程。
做好垃圾处理。建立城区垃圾处理厂和乡镇垃圾处理站及其收集系统。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密闭压缩式收运和分类处理,发展焚烧、卫生填埋、生化处理等多种垃圾处置方式,促进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实现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全市医疗垃圾集中处理率100%。加强固体废弃物治理,建设一批垃圾压缩房和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及环卫工人休息点。完善环卫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 第四节 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走“新型工业化”和“绿色矿业”之路,促进矿业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科学分区。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历史时期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以及矿山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作为矿山环境重点
预防区,制订矿山环境保护方案。 专栏5 丰城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项目
第五节 完善城市生态格局
建设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形成“一环八轴、多廊多园”的城市结构。利用原有自然生态要素,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与外围山体、农田等生态系统相连,绿地系统的组织与城市自然山水格局相契合,构建“一江两岸、水绿入城”的山水格局。
专栏6 “一环八轴、多廊多园”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全面加强生态林建设。提高林分质量,积极发展混交林,引进适生优良的阔叶树种。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的监控设施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繁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在林业建设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继续完善国家级湿地公园“江西丰城药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丰城市玉龙河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修复、重建或续建若干湿地公园。基本保持赣江(丰城段)、丰水河、药湖、丰水湖、含秀湖、龙津湖以及主要水库、湖泊湿地生态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 第六节 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加快生物食品产业发展,延伸其产业链,大力支持生物食品产业园争取省级、国家级产业基地授牌。做大做强再生铝产业,打造中国再生铝都。做大做强羽绒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再生铜项目。不断延伸煤电产业链条,以丰矿为龙头,重点发展开发煤层气和瓦斯气综合利用及矿井水、煤矸石等“三废”综合利用,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以丰电为龙头,围绕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发电—固废物—建材”、“发电—余热(蒸汽)--食品加工”等综合利用产业链。
强化工业节能减排。强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包括电厂蒸汽)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第十章 建设开放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