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 是实施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攻坚时期,是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 区、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等战略机遇的关键时期,是我县加速建没“美丽桃源、实力桃源、宜居桃源、幸福桃源”战略构想的决战时期,在国家和省、市有关精神的 指引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对推动桃源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谱写中国梦的桃源篇章具有 重大意义。 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 全 县各级各部门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 有效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任务,而且成为我县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全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挑战,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与培育新生增长点,国民经济稳健运行,规模总量不断扩大。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75.1亿元,比2010年的149.5亿元增加125.6亿元,年均增长1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6.5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6亿元,增加9.06亿元,年均增长18.95%;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47.8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4.79亿元,增加156.94亿元,年均增长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68.5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2.64亿元,增加64.09亿元,年均增长14.1%。社会投资活力进一步显现,现代新兴业态与旅游经济加快成长。 2、城乡发展协调推进 坚 持把城乡统筹作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则,通过优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调整空间职能,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呈现出全面推进、不断 繁荣的良好态势。县城重点推进“三改四化”,城镇面貌、交通秩序等得到了极大改善,顺利通过了全国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的验收与复查。建制镇建设步伐不 断加快,重点小城镇已成为农民返乡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落户的重要载体,陬市镇、漆河镇晋升为全国重点镇。县域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 质油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茶出口优势区域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十大富硒之乡、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全省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县、全省草食牲 畜生产示范县以及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十快进县,“一片一产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民办教育以及幼教、职教、特教等各类教育都名列全市前茅、全省前列,科技创新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先后建成投资3亿元、占地218亩的县文化体育中心和全省一流的县级电视演播中心,新建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和县疾控中心检验大楼相继投入使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近4万个,常年在外务工就业人员达21万多人,全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类社会保险扩面达64万多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农村五保户和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并修建保障性住房1.5万多套,优抚、慈善和助困、助学、助医、助残、救灾等社会救助取得显著成效,民族、宗教、侨务和妇女、儿童、青年、工会、民兵、老龄等工作获得新的成绩。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4、两型建设成效突出 以优化存量、培植增量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产能控污与产品更新,全面清理了企业存在的环境隐患和污染问题,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县,列入武陵山片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范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已达10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动率为同比下降24%,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县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均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县、乡、村三级可回收垃圾收购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垃圾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17%。 5、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全县着力推动民生升温,各项投入不断增加,2015年民生财政支出达28.9亿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1.58万人减少到2015年4.85万人。安全供水设施日益增多,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420元,较2010年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36元,较2010年增长10%。 表1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专栏1 “十二五”十大突出变化
二、存在问题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继续呈单边大幅下降态势,已由2010年的35.5%下降到2015年的26.5%,下降了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二、三产业分别由2010年的32.2%、32.3%上升到2015年的35.4、38.1%。但第一产业依然占有较大比例,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工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重工业仍占主导地位且呈增长趋势,其产值由2010年的80.06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30亿元,年均增长23.5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0.82%上升到81.4%,轻工业发展明显不足。 2、城镇带动能力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较快发展,县域城镇化进程稳步前行,但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35.5%,不仅远低于湖南省,也远低于常德市平均水平。因城镇化明显滞后,使得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偏低。县城发展基础薄、规模小,中心地位尚未充分显现,因而集聚作用较弱。县城人口虽超过10万人,但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2.2%。 3、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在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结构性转变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约束日益趋严,依靠能源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全县现有存量工业产能中,以铝件加工为主的重工业比重较大,对环境影响明显。2015年全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84.8亿元,其中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50.9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60%。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县和省级生态县,不仅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更对未来吸收投资、选择项目、兴建产业以及城镇发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确保山青水绿、天蓝气新压力增大。 4、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以2014年为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低于全国、全省水平;除略高于个别县外,也低于常德市内的其它区县。 表2 2014年桃源县与全国、湖南省、常德市居民收入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