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装备及应用。利用现有的航空维修制造能力,积极开展通用飞机维修、维护、改装 业务。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通航维修公司,开展中小型固定翼及旋翼通用飞机、公务机的维护保养、部件维修、机体维修和发动机维修等业务,拓展客户定制式通 用飞机内饰与改装业务。大力扶持航空零部件、机载设备、航空非标设备等航空配套制造产业发展。 ——卫星应用。加快北斗终端研发与制造中心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基于北斗卫星的导航应用配套设备,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通讯、高精度测绘、车辆监控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力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装备制造业中强势崛起。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集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加工配套于一体的产业链。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以电子商务、信息惠民、宽带中国国家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完善产业链,推进网络、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信息消费。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宜昌“磁谷”产业。建立国家级磁电子研发及中试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联合国内前沿研究力量,推进磁电子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磁传感器、耦合器产业化,在国际上同行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电子材料及基础元器件。以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为载体,加快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的质量和档次。 ——新型显示器件及材料。依托现有企业,积极引进新型显示及其配套企业,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提高专用电子设备、仪器及材料的配套支撑能力。 ——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加快北斗系列智能产品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智能IC卡、RFID电子标签、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智能终端产品开发及规模化应用;加快推进无线蓝牙耳机、数字加密对讲机等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设“三峡数据中心”等大规模集群数据中心,形成150万 台服务器规模;积极发展定制化、高端化、分布式、中小规模的第三方数据中心,形成数据开发应用企业50家以上、呼叫中心坐席10万席以上的产业规模。启动 建设中国CFO(首席财务官)论坛永久会址,带动云财务、云财政、财务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与电子商务、云计算和物联网产业,支持开发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云计算软件、工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4G领域应用软件等关键软件。 ——数字内容服务。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构建便捷、安全、低 成本的数字内容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媒体中心、数字产品体验交易中心,拓展数字影音、数字动漫、健康游戏等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应用大数据技 术深度开发利用政务信息和社会信息资源。 ——电子商务工程。完善电子商务政策环境,健全电子商务目的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电子支付的创新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等产业协同发展。“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电商10000户。 5、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和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到2020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 ——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低温余热回收(HRS)技术、余压余热能量综合利用、锅炉节能改造、电机节能改造、纳米保温隔热等新技术开发。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及高效节能环保材料。 ——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构建“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及产业化”生态循环产业链。 ——节能环保服务。以市场准入管理为抓手,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等新业务模式,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 ——可再生能源。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化为重点,积极推进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推广使用多功能热管式平板集热器等平板太阳能产品。因地制宜发展风力发电。 ——非常规油气。有序推进煤制天然气、轻烃燃气、页岩气发展,建立非常规油气资源综合评估机制,加快推进非常规油气规模化生产。 ——新能源电池。大力开发储能系统、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动附件等产品,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推进动力电池产业化。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鼓励传统产业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转变,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1、精细化工产业 突破性发展硅化工,稳步发展磷复肥,支持发展氟化工,调整巩固煤化工,适度发展盐化工,鼓 励发展日用化工,限制新上粗放型化工项目,实施传统工艺技术改造,建设国家磷产品中心,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和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到 2020年,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3700亿元。 ——硅化工。提高有机硅中间体产量和质量,重点发展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及硅烷偶联剂等四大下游产品,构建有机硅材料产业链,建设国内一流的有机硅单体基地。 ——磷化工。加快发展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和功能型磷酸、磷酸盐,控制高浓度磷复肥产能,鼓励发展有机肥、掺混肥、专用肥、缓释肥。鼓励骨干磷化工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氟化工。实现磷矿伴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整合完成工业园区周边企业资源,扩大无水氟化氢产能,开发研究无水氟化氢副产白炭黑、尾矿综合回收氧化镁技术,适时建设硅、镁资源综合利用装置。 ——煤化工。推进合成氨生产企业采用洁净煤气化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对原料和动力结构进行调整改造,鼓励发展缓释尿素,重点发展煤、油结合的基础化工原料、化工中间体、工程塑料、功能高分子化学产品。 ——盐化工。以氯碱工业为主要方向,大力开发高分子化合物及氯化聚合物、环氧化合物、甲烷氯化物、含氯中间体等有机氯精细化工品。 2、食品饮料产业 以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按照“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培育品牌”的发展思路调整改造食品饮料产业,提升食品饮料产业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食品饮料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酿酒加工业。全面提升白酒工业整体实力,稳步发展啤酒加工业,积极开发保健型露酒和黄酒产品。 ——果蔬加工业。大力发展柑橘精深加工,巩固发展豆类罐头、水果罐头和蔬菜罐头加工,改造提升宜昌地方特色菜加工技术,支持发展脱水蔬菜产品。 ——茶叶加工业。提升绿茶品牌,培育壮大红茶,积极发展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特色茶,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提取物、茶生活用品等茶叶深加工产品。 ——粮油加工业。支持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薯类淀粉和副产品的加工,鼓励传统菜籽油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支持发展木本植物油加工,稳步发展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 ——乳制品加工业。鼓励乳制品企业加大投入,加强自有奶源基地建设,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 ——畜牧和水产加工业。稳步发展猪肉产品,大力开发牛、羊、禽肉类制品,推进畜禽副产品综合利用。支持发展冷冻、切片、腌制、熏制等水产制品和即食休闲制品。 3、建材产业 以绿色建材、新型建材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传统建材产业节能环保改造和产业技术升级。到2020年,建材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 ——新型建材。大力发展防火保温阻燃等功能性新型建筑材料。支持发展新型绿色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环保型墙体材料。 ——水泥行业。推动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更新,淘汰落后工艺,大力发展高性能专用混凝土、高性能外加剂等水泥制品。实施固废物协同处置示范工程。 ——陶瓷行业。支持现有陶瓷企业转型发展,研发薄型建筑陶瓷砖(板)、轻型节水、智洁高档卫生洁具等产品。 ——玻璃行业。大力发展新型安全节能玻璃及功能玻璃制品。积极开发汽车玻璃等高端产品。 (三)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保障军品与发展民品相结合,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到2020年,打造1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培育5个百亿级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军民融合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1、培育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 重点培育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气化长江装备、安防及节能环保、磁电子等百亿级军民融合 特色产业集群。民用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民用航空材料及配套制造、通用飞行器制造,形成集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修改装、机场运营、航空服务、拆解 回收等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海洋工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安全防卫、援潜救生装备和海洋发电设备,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 系;“气化长江”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LNG双燃料动力柴油机,加快推进LNG气源供应、加注站和加注码头建设、LNG储备和物流基地建设,形成完整的产 业体系;安防及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安全防护和检测设备、应急处突“三防”装备、消防装备、环保型工程机械、新型集成房屋,建设全国重要的安防及 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磁电子产业集群重点加强磁电子芯片的研发,积极发展基于信息与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智能停车等智慧城市产业,加快发展以卫 星遥感、测绘、导航数据分析处理应用为重点的数据应用产业。 2、培育壮大军民融合市场主体 加强与军工集团的合作对接。围绕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信息数据处理应用等军民融合 重点领域,强化与各军工集团的交流对接,推进深度合作,争取各军工集团在宜布局军民融合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探索并促成军工产品研发生产属地化配套的新模 式,促进本地军企之间加强协作。支持有条件的军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实施股份制改造。鼓励本地民企参与武器装备 科研生产、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协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参军企业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质、质量体系和许可 的审查及认证工作。到2020年,培育3家100亿级企业、10家50亿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民参军”企业达到50家以上。 3、搭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平台 搭建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将国防科技重 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检测中心等国防科技资源向民用领域开放,支持地方科技资源服务国防工业发展。搭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围绕重点领域,鼓励 校企合作,军企与民企合作,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业技术研究院、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研发 投入,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搭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平台。完善军民两用技术输出渠道,建立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 中心。适时发布军转民技术推广目录和“民参军”产品技术目录,推动军用技术民用化和先进适用民用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搭建军民融合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平 台。定期举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论坛,鼓励民企共同参与军民融合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开拓和投资入股,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在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推广应用。 (四)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 化和高品质转变,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成长江中 上游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5%,年均增长15%。 1、旅游业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融合发展,提升发展质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宜昌建成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休闲度假特色地和鄂西乡村旅游首选地。到2020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 ——加快建设精品旅游区。突出三峡旅游新区的核心龙头作用,加快三峡之星、三峡游轮中心、 旅游集散中心、会展博览岛、西坝慢生活岛、南津关旅游小镇、宜都宋山康养中心等支撑性项目建设,整体打造集城市休闲、内河观光、峡谷探险、山林养生等多功 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打造都市旅游核心吸引物,加快建设宜昌中央活力区、环城南路历史文化风貌街区都市旅游综合体。进一步提升三峡大坝、三峡 人家、清江画廊、屈原故里、昭君村、关公园、天龙湾、鸣凤山、嫘祖故里、武陵峡、鹿苑寺、朝天吼漂流、昭君别院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档次和接待能力,着力打 造国际旅游区。加快推进西陵峡、清江、百里荒、五峰、金湖等旅游开发,打造国内知名的旅游度假区。结合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发建设乡 村旅游基地、农村生态观光园或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片区,鼓励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寨,开发建设兼具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和特色景观旅游名 镇名村,着力打造远安、车溪、小鸦、安福寺、红花套、潘家湾等乡村休闲区和下牢溪、晓峰、九凤谷等生态休闲区,推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适应大众旅游和休闲旅游市场需求,在观光旅游精致化、休闲度假 品质化的基础上,推进“商、养、学、闲、情、奇”等专项旅游供给创新,重点开发避暑、养生养老、山地越野、森林探险、漂流等专项旅游,构建以观光休闲游为 基础、各专项旅游为特色的复合型旅游产业体系。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通道建设,促进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区、景区与交通节点 的互连互通。实施旅游道路整治和景观优化工程,进一步完善旅游生态景观廊道系统。加强旅游通讯网络建设,实现景区通讯4G和免费WIFI全覆盖。切实保障 旅游景区景点供水供电。进一步提升住宿、餐饮、购物、旅游咨询服务等配套能力和接待水平,全面实现旅游标准化建设。 ——推进文化、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 设平湖半岛文化旅游产业园、国际旅游自由购物区、文化旅游创意园、体育休闲公园、国际生态智慧城、钢琴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峡国际珠宝博艺园、屈原文化产业 园、杨守敬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旅游园区,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精心打造文化旅游演艺节目,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建设一批红色历史文化纪念设施,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远安嫘祖文化节、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中国 龙舟公开赛、中国宜昌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中国长江环百里洲自行车邀请赛等主题节事,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2、文化创意产业 积极培育乐器珠宝制造、包装印刷服务、创意设计策划、文化装备生产、文化金融等产值过百亿元的“五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三峡区域文化产品制造中心、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文化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到202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新闻出版发行及广电业。抢抓“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机遇,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抢占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发展先机,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及信息传输服务业。到2020年,三峡广电集团、三峡日报传媒集团资产规模突破10亿元。 ——文化艺术业。大力发展文化演艺业、文化艺术培训等相关产业,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培育一 批民营文化艺术业企业龙头,形成特色鲜明、业态多样、投资主体多元的文化艺术业发展格局。重点培育10家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艺术龙头企业。到2020 年,文化艺术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文化创意和设计业。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和设计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设计服务、动漫游戏 等服务业,支持创意和设计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知名设计大师,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向高端化发展,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到2020年,文化创 意和设计业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 ——文化装备制造业。积极引导乐器制造、视听设备制造、包装印刷等企业升级扩规,形成规模与品牌效应。促进文化与制造业的延伸融合,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价值。到2020年,文化制造业产值达到700亿元。 ——文化休闲娱乐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业,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社会反响佳的文化休闲娱乐产品,把宜昌建成三峡区域文化旅游中心、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及文化会展中心。到2020年,文化休闲娱乐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3、现代物流业 依托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构建功 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建成长江中上游物流枢纽城市,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能力。到2020 年,现代物流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培育物流产业链。加强物流港口和物流通道建设,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业。完善三峡翻坝中转 功能,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大宗物资中转、仓储和配送中心。改造提升专业物流园区功能,大力发展沿江专业物流。构建以港口为端点、以产业基地物流、货物中 转物流为特色的物流产业链。 ——推进物流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茅坪、太平溪、云池、红花套、枝城、三峡机场、东站、小 溪塔、东山、点军等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全面建成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完善物流末端配送体系。逐步形成以城市物流园为主轴,县级配送 站点为支撑,农村综合交通服务站、农村邮政、快递网点为补充的三级城乡物流服务网络。 ——加快发展智慧物流。以省级重点物流企业为龙头,着力实施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服务示范工程。加强对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实施物流大数据战略,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 ——加大物流开放合作。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区域物流合作,积极参与长江流域物流联动发展,搭建服务中西部和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平台。争取国家支持创建国家物流业开放合作试验区。 4、金融服务业 加强金融调控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安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到2020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6000亿元和4500亿元,上市企业突破40家。 ——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金融服务PPP模式。支持发展科技金融。 争取在湖北自贸区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人民币结算试点,争取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宜昌片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开展跨国公司总部人民币和外汇资金集中运 营管理试点,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探索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培育金融业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高标准建设“宜昌金融街”。大力发 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支持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加快组建市级法人银行和证券、保险法人机构;推进三峡农商银行发 展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商业银行;积极引导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法人机构。探索建立金融、商务综合服务中心试点,鼓励开展股权融资、 知识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等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引进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 ——实施金融帮扶工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向农村延伸机构,引导银行机构 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和外汇业务经营权限。稳步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络平台,引导 社会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落实创业就业小额贷款政策,保障财政贴息资金。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机制,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培育后备企业,支持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进入证券市场 融资。创新投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推进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支持上市公司 进行债券融资,支持信托股权融资。着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快发展产权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加快发展保险业。大力引进专业保险公司在宜昌设立分支机构,稳步发展保险代理机构。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直接相关的保险品种。推动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融资业务有机结合、科技保险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在宜昌开展创新业务试点。 ——加强金融基础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 票据交换、银行卡支付、网上支付、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国库会计核算等业务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清算体系。建立金融生态监测评价系统,维护正常经济金融 秩序。建立公开透明、优质便利的外汇综合服务平台和全面及时、准确权威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5、商贸流通业 以培育商贸流通集聚区和现代商业集群为重点,创新流通方式,培育新型业态,引导服务消费,着力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商贸文化中心和商品展示中心。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 ——加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大宗商品集散基地、交易市场和跨国采购中心,吸引 总经销、总代理和特约经销等集聚发展。积极拓展价格发现、口岸集散、营运控制、信息发布等高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商社、采购中心、电子商务、离岸贸 易、分拨配送、期货期指、仓单质押、票据贴现等现代流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