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1日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前 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背景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常态,妥善应对新挑战,全面落实新要求,加快推进宁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展示特色、体现作为意义重大。 本规划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市、县委重大战略部署为指导,根据《中共宁化县委关于制定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今后五年宁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开创宁化崛起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战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体制新机制的攻坚阶段。经过前面五年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宁化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开创崛起发展的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积蓄了强大动能。今后五年致力于加快省际边界县域崛起,不仅是现实发展的要求,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历史的重托,也有着特殊的人脉渊源、特别的地缘使命,要善于正视优势、创新发展、创造未来。 一、“十二五”发展新成就 2011年以来,宁化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打造特色、扩张总量、优化布局、提质增效,推进“三区”开发、“四地”建设,激活力、补短板、壮实力、增福祉。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区位条件明显改善,为形成沿海与内陆紧密联接的重要门户创造了良好条件;产业基础平台完备,工业调整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商贸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城镇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以县城为中心,东扩南伸的城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和城镇产业集聚带初具规模,城镇空间资源要素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以客家祖地和红色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区域品牌日益凸显,省际边界县域竞争力持续提升,闽赣边界工贸文化旅游强县的框架基本形成。 1、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108.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6.9%和1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5.5亿元,年均增长25.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4%。外贸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从2010年的30.3:38.5:31.2调整为2015年的23.5:44.3:32.2。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国家商品粮基地稳步建设,烤烟生产稳居全省首位,獭兔生产列入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县重点产业,“河龙贡米”、“淮土油茶”、“宁化薏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工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有色金属加工、矿产加工、特色食品、轻纺服装和新兴产业“4+1”的工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华侨经济开发区集聚了月兔空调、长宁纺织、福特科光电等一批重点企业,工业要素集聚与带动效应显著增强;服务业支撑功能不断拓展,省际边界区域商务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形成了专业市场商圈、物流配送批发、电子商务营销、粮食集散交易等一批新型流通业态,成为支撑发展的新引擎。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特色文化与魅力景观、独特风貌相得益彰、外溢增强。 2、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城镇布局继续优化,城市框架快速拉开,城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得到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0.7%,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城区建设与城乡统筹同步,完成曹坊、安远、淮土、水茜、安乐撤乡建镇;一批体现城市带动功能和服务功能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综合服务设施项目、大型民生保障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城区市政设施、道路交通、居住条件、环境美化显著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客家风情、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家园清洁行动和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推动了农村环境治理、污染整治、危房改造和屋面美化,全部乡镇及行政村都建立了垃圾收集清运系统,乡镇建成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74.4%,成为省级生态县;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行业、重点流域、废气排放等污染防治得到强化。 3、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泉南高速和国省干线为主骨架、联接农村的公路网络基本完善,村村通客车加快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提级改造。贯穿交错宁化县域的浦建龙梅铁路和兴泉铁路项目即将开工。能源瓶颈明显缓解,引进鸡公岽风能发电和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与央企对接的突破;城南110KV变电站投入运营,9座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完善电网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得到加强,大力实施烟基水源、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重点实施东溪、西溪和翠江的环境整治、堤岸加固、河道疏浚和两岸美化工程,战胜“5.19”洪灾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取得实效。 4、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实力逐步增强,承担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省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零的突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1项,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3.3年,“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5%,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拥有2所中国当代百强特色学校,高考上线录取率持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被联合国地名组织授予“千年古县”称号,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客家祖地获设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连续举办21届世界客属祭祖大典,石壁祭祖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承办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宁化活动,被授予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城乡,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基本完善,乡镇卫生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改造,卫生所全面覆盖到各行政村,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基本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全面提高。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1%、13.0%。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进程顺利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城乡低保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深入开展,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467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精准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效,首创“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肯定并在全省推广。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等有效服务,减少贫困人口 11966人。社会救灾救济和慈善救助力度逐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完成市下达任务指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妇女儿童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老年人事业健康发展,残疾人安居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满意度大幅提升。 5、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活力增强,行政审批制度、财税体制机制、工商登记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等专项改革稳步推进。实行乡镇分类考核办法。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民工创业贷款。推进林木林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组建林业担保公司和林权收储公司。建立县级土地信托流转服务平台和林权流转交易平台,推进土地、林权规范流转。国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通过省级验收。积极探索土地一级开发权拍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力争多渠道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积极推进省级边界贸易试点县发展,建立跨省边界贸易互动机制,全方位建设物流贸易流通平台和服务平台,促进闽赣两省边界县域经济双向辐射。对外开放合作的领域和市场空间持续拓展,以世界客属祭祖系列活动为载体的招商引资平台,进一步扩大了宁化对外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了与央企、沿海和港澳台地区的对接合作。 “十二五”时期是宁化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成就非凡的五年,是承前启后的五年。但是在发展进程中,也受到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面对经济增长出现新常态和社会结构加快转型的趋势,在自身实力弱、底子薄的基础上加快崛起,还面临着增量扩张、转型升级和提升内涵的多重压力,必须努力解决好发展进程中的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波动较大,基础设施与资源能源支撑保障能力不足。(2)产业发展需要在做大规模总量的基础上,加大增量提升、存量优化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3)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人口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返贫形势严峻。(4)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矛盾有所显现,加大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延伸东西主轴经济集聚带发展的同时,东西片区与南北部乡镇发展差距拉大,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防灾减灾能力弱,有效开发生态资源的机制尚未建立。(5)在城镇空间布局逐步优化、产业发展载体逐步夯实的同时,城镇功能带动要素集聚、市场开发、空间拓展的能力还较弱。(6)区域品牌与地缘优势的影响力还较弱,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尚显不足。 表1-1 宁化县“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预计完成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