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港口:充分利用云霄港区纳入厦门市港口建设规划的契机,建设云霄港区规划码头岸线长5.77公里,泊位码头18个,临港陆域面积达812.5万平方米,通过能力可达4000万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建设漳州核电3000吨级重件码头及配套工程,重点推进3万吨级散货运码头和港运旅游码头。
二、强化能源基础设施
(1)电源:加快总装机容量750万千伏、投资1000亿元以上的漳州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16年开工建设;加快云霄坪水洋抽水蓄能电站、山内风电等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利用现代农业大棚和高密度养殖池,规划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把云霄打造成为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产值300亿元的福建南部清洁能源基地。 (2)电网:加快下坂110千伏输变电项目的建设,有效解决云陵变重载问题;做好110千伏陈岱输变电工程及110千伏竹港输变电工程的前期工作,及时开工建设,给陈岱镇和竹港工业园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加快220千伏水晶变的项目前期工程,尽快开工建设,解决云霄县220千伏单一电源的问题,优化110千伏网架结构,大大提高供电能力及可靠性。 (3)天然气接收站及主干管网:加快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云霄段等输气干线管网工程建设,推进建设云霄LNG综合场站,从天然气接收门站新增敷设次高压管线至LNG场站约8公里,80%城区用上天然气。
三、完善市政公共设施
重点推进城市交通、供水、排水防涝、燃气设施和地下管廊建设。 (1)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开漳大道等一批城市干道,新增城市道路17公里,城市道路网密度达7.5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7米以上宽度的道路网密度达到6.5公里/平方公里。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强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衔接,加快打通断头路,至2016年实现复兴路贯通江滨路。实施小街巷拓宽改造,提升城区道路交叉口,全面完成病害城市桥梁除险加固。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停车楼)建设,规划布局充电桩(站)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建设10公里的城乡绿道。 (2)综合管廓:推进改扩建云霄县自来水厂,建设规模为10万吨/天。建设第二饮用水源管道工程长6.5公里。增加列屿线供水量,切实解决列屿群众核电厂区及临港工业园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用水。[F3] [F3]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8.895公里,扩大供水区域,向下河乡、火田镇、东厦镇、陈岱镇农村片区供水。提高供水保障量,至2020年供水量达到7万吨/天,新增供水区域15平方公里,新增供水人口15万人,县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加强排水工程建设,使县城主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乡镇能有效应对不低于10年一遇的暴雨,统筹推进新老城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新建35公里燃气管网,新增门站1座,气化站1座,高中压调压站1座,汽车加气站2座,城市管道燃气应急保障能力满足主城区居民用气使用7天以上,至2020年云霄县城区基本全面贯穿。 (3)污水垃圾处理:扩建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推进云霄第二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天。逐步完善污水管网建设,规划建设污水管网63.853公里。至2020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推进开发区污水厂建设,解决云霄县经济开发区和临港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问题。逐步改造成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县城超过50%的面积实现雨污分流。建设完善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系统,至2020年,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一体化处理覆盖80%以上村镇。
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
用好用活政策,创新投入机制,强化水利项目资金保障,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和农村重点水利基础项目建设。加快云霄城区防洪工程、峰头水源工程等城市水利项目建设;实施马铺溪万里生态水系试点县建设和漳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等生态水利项目,加快建设南北江大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海堤水库除险加固和一批小型民生水利项目,推进云霄县第二饮用水源工程、云霄坪水洋和凤竹两座中型抽水蓄能水库建设的前期工作,做好县治涝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
五、健全信息服务网络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升基础网络能力,以“移动网+互 联网”为主骨架,全方位推进无线网络和光纤网络建设,为建设“智慧云霄”提供支撑。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建设新一代基础网络。加快建设国家软件与集 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漳州平台)建设,统筹推进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等建设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信息中心机构和业务整合,加强各部门信息化 建设集中统管,构建系统布局、层次分明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实施网上政府一站式服务;实施网络民生 民情工程,逐步完善区域“医疗通”、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在线化;实施商务电子化工程,建设便捷高效的电子商务公共平台,推 进“物联网”建设;实施公共信息服务共享工程,完善人口、交通、地理空间、科教、卫生等基础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第四章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构建美丽空间格局 严 格落实《海峡西岸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上位规划,坚持“绿色、低碳、智慧、集约”的城市发展理念,形成美丽云霄的生产、生 活、生态空间。按照“现代化、集约化、宜居化、特色化”的要求,通过加快县域中心城区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科学规划“三区四线”,统筹交 通、教育、医疗和市政基础设施,合理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重视规划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基础地位,推进“中部核心带动、东南部产业推进、北西部生 态保育”的县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一心、两带、两区”空间发展结构,重点打造“1-5-3”的城镇体系。坚持海陆联动、港城互动,积极探索沿海、山区协作机制,加快形成“人和产业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的山海协作机制。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发展定位,主动加强协作,努力形成资源互补、布局互联、产业互动的良性发展态势。 二、推动产城有机融合 坚 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产业布局有机融合,重点打造六个“组团”。即:一是西北部组团,以火田、下河为区域,以开漳圣地、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发展文化、 旅游产业;二是旧城区组团,完善全县旧城区改造规划,总结楼仔脚、复兴路、渡头等片区征收改造经验,稳步推进下阶段旧城保护和改造;三是新行政中心区组 团,把将军大道以东建设成为现代气息浓厚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进一步提升城区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四是仿唐生态住宅区组团,把将军大道以西打造成特色鲜 明,集文化、生态、休闲、住宅为一体的云霄城市名片;五是商贸物流区组团,利用高铁开通机遇,以云陵工业开发区为依托,发展高铁经济;六是海水温泉度假区 组团,以陈岱金汤湾温泉度假酒店为依托,建设温泉休闲、滨海旅游度假基地。 三、增强县城辐射带动 深 入实施“中心开发、南扩北延”拓展战略,拓展中心城区发展框架,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围绕“盛唐开漳圣地、生态山水云霄”的建设目标,着力构建“一主一 副、一轴一带”的空间结构,深化中心城区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功能,着力实施城市规划提升、市政配套提升、生态建设提升、文化内涵提升等工程,加大旧城改造 和新区建设力度,加快新行政中心区、将军大道西侧片区、威惠庙片区、九尾片区、旧实小片区、复兴路东段改造片区、望安山西侧片区、风吹岭八卦山片区等项目 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完善功能分区,强化设施配套,增强县城产业、人口承载能力。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按 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城乡统筹、山海协作、重点开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海陆联动、山海协作机制,形成资源互补、布局 互联、产业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加强保护发展内陆生态片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配套发展商贸流通设施,重点强化农业资源优势,发挥生态 优势,挖掘独特的生态人文地理资源,打响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库区旅游、休闲观光等乡村游品牌。云陵镇:利用老城区区位特点,结合旧城改造,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打造“四个商业圈”;莆美镇:以县新行政中心投入运行为契机,完善设施配套,扩大镇区规模,着力建设新行政、文化、经济服务中心;陈岱镇:着力构建工业、旅游业、养殖业三大经济产业新格局,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火田镇:依托“开漳圣地、温泉之乡、水果之乡”三张特色名片,打造“温泉小镇开漳故郡”;东厦镇:利用国家级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天地会创立地、石矾塔、佳洲岛等丰富景观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渔业养殖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列屿镇:紧紧依托临港工业园、核电厂区、港区等优势,着重突出打造临港工贸工业重镇;下河乡:主动融入县城规划,打造杨桃产业基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马铺乡:充分盘活花卉、淮山、蜜柚三个农业要素,保护优质水源地,打响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乡村游品牌;和平乡:培植壮大枇杷、茶叶和富硒果蔬三大产业,主动融入“大乌山”景区开发建设,打造红色、乡村和生态旅游品牌。 五、军民融合协调发展 实 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整合军地共有信息资源,构建平战结合力量体系,加大国防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军事设施保护,完善国防动员联席机制,加强民兵预备役和人 防建设,着力解决转业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退役退休官兵移交安置等问题,创新双拥工作机制,加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争创省级双拥模范 县。
第五章 创建对外开放经济融合新模式 充分发挥海外侨台、资源禀赋和重大产业布局等比较优势,用好对台、对外、央企和民营发展动力,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精准发力招商引资,持续提升利用台资外资的数量、质量和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一、构筑对台交流合作平台 发挥云霄对台、资源、生态、产业等比较优势,规划建设两岸光电产业合作示范区,争取列为ECFA后续洽谈议题,争取作为两岸深化合作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依托产业深度合作,推进两岸人民深度融合,把我县建成海峡两岸(福建云霄)光电产业合作示范区。 1.深化光电产业对接。以 台湾庆富、兆鑫为主导,继续做好上岛招商工作,建立与台湾照明输出同业公会、电电公会、台湾工业园区及教育、科研机构的定期互动机制,深化云台光电对接, 促进两地光电业界的相互了解,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实现无缝对接。积极向国台办申报项目,争取建立“海峡两岸光电产业合作试验园区”,主动引进台湾重大光 电企业入驻,在海峡光电产业园内实施特殊的优惠鼓励政策,并完善园区内工作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吸引台湾光电方面的人才到园区工作,提升云霄光电产业发展 层次,推动打造“全国知名的光电子应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 2.深化临港产业对接。充分利用云霄港区并入厦门港总体规划的有利契机,加大对台临港工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发挥陈岱礁美台轮停泊点的对台优势,抓紧抓好码头的建设,确保台轮顺利靠岸,推进我县对台小额贸易的健康发展。 3.深化旅游产业对接。发挥开漳文化、温泉和生态三大优势,加大旅游的开发力度;加强两地旅行社的合作,借助台湾旅行社加强对云霄开漳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和推介,促进两岸旅游业的合作。 4.深化文化产业合作。加 强开漳圣王、林太师公、天地会、魏妈文化等入岛传播力度,发挥好“海峡两岸青少年夏令营”、“闽南风海峡情”漳州夏令营等青少年交流平台,族谱对接、宗亲 恳谈会等宗亲交流平台,开漳圣王文化节,林太师公等民间信仰交流平台以及漳台乡镇村对接交流平台的作用,促进云台两地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促进云台姓氏宗 亲、青少年、基层民众、宗教信众等群体的交流往来。 5.深化云台农业合作。深化对台农业技术合作,发挥农博会平台作用,加快推广台湾农业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现代经营理念,加强云台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科技、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深度对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借鉴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经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二、参与建设海丝先行示范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努力将我县建成“海丝”重要节点。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积极在载体建设、产业融合、港口流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先行先试、扩大开放,持续参与“漳州味·海丝行”活动,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一批经贸合作项目落地,促进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稳步增长。 三、拓展对港澳侨交流合作 着力打造对接港澳的前沿平台,积极融入ECFA、CEPA双 延伸合作,扩大拓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涵养和保护侨务资源,加强与开漳后裔、侨领感情联络,培养侨界 新生力量,创新海外云籍乡亲回乡投资创业等引资引智新机制,积极回乡投资兴业。健全与全球重点侨团、重点人士、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联络的机制。 四、提高三维招商对接质量 强 化“三维”招商转型。重视外资在转型升级中的拉动作用,持续推动外资数量和质量上台阶。更加重视央企项目落地工作,推进新签一批、落地一批,提高央企的履 约率和带动力。特别重视民营的力量,精准对接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实施民营回归工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大招商引资、委托招商和精准招商力度,发挥异地商会的招商平台作用。注重实效加强与中央直属企业、世界500强及台湾百强企业、全国民企500强企业沟通对接,提高“三维招商”质量和水平。鼓励“三维”企业增资扩股,引导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高新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智能制造、新兴产业等一批高端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五、深化拓展周边区域合作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协作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建设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 作共赢”的原则,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纽带,把共建产业合作区、光电产业、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合作的战略重点,联合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 的大型产业集群。重点加强与光电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产业联动,将政策、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资源有机结合,有序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梯度 转移,引导该地区企业落户我县。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推进项目合作、加强资源互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切实利用地域优势与政策优势,与厦门开展“山海合 作”;学习广州、武汉等发展光电产业的先进经验,探索产业和园区合作新模式。 第六章 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手段,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力。 一、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把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三大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我县“工业4.0”。到2020年,互联网经济成为全县重要的新兴产业。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结合云霄实际制定实施“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11项重点行动,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实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互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全省领先的“互联网+”企业集群,建立健全互联网经济产业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互联网经济产业园、集中区和孵化器。 推进智慧云平台建设。争 创国家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国家试点示范城市,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整合各类社会数据资源,推动电子政务、城 市管理、社区服务、医疗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引导和鼓励互联网企业投资开发运营文化、旅游、交通、养老、健康、教育等各领域智慧应用公共服务 平台,构建智慧云霄公共云服务体系。加快推行集金融、社保、医疗、交通等便民支付功能的“云霄市民卡”。 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鼓励制造企业研发与RFID(射 频识别)技术、传感网络技术、物物数据通信技术等物联网技术有关的产品。加快政府、企业、个人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环境监测、公 共安全、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水系监测、食品溯源等物联网应用领域发展,不断拓展物联网行业发展空间。 二、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强 化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激活创新动力、集聚创新资源,促进新知识、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适时启动产业集群创新工程。在鼓 励大企业、龙头企业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服务平台,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加快云霄高新 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企业服务专用办公场所的建设,搭建自有的本土服务平台,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或平台,创建3个以上省级平台、5个市级平台。积极引导优质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建立第三方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企业服务,力争引进中介服务机构10家。 支持建设光电、食品加工、电子、智能装备、家居生活用品等一批行业设计中心,成立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和技术标准产业联盟,构建开放共 享互动的创新网络。鼓励职业学校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产学研合作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设立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充分利用县城区的老厂房、旧仓 库、存量商务楼宇以及传统文化街区等资源,改造成为新型众创空间。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出台众创空间扶持政策,支持个人创业、草根创新,鼓励创新成果导入企 业应用。 三、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营造更加宽松的用人、留人环境,下大力气引进转型升级亟需的高端人才,将高层次智能制造人才(团队)纳入人才工作重点,实 施“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引进计划,大力推行“整团队成建制”引才模式,拓展“平台+人才”引进模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完善柔性引智 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创新人才政策,强化薪酬激励,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支持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为股 权、期权。强化社会依托,把人才住房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子女就学、家属就业、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漳州光电职业技术学院、云霄职业技术学校,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创办技术应用型的职业大学和技师学院。
第七章 保障人民共建共享幸福新生活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紧 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保、防震减灾、公共安全等现实利益问题,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加强基本公 民服务保障,着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机会公平、广泛参与、成果共享的均衡性、包容性发展新机制,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二、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提高各类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本科上线率,力争所有初中校教育质量综合比都进入全市前100名、50%以上学校进入前50名,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支持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增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竹塔学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城区扩容工程,全面建成云霄职业技术学校、第二实验小学、下河中心幼儿园等3所城区西郊学校,在城区新建1所办学规模可容纳1500名学生的初中校和1所办学规模可容纳2000名学生的小学,整合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布局,把城关中学、城南中学办成城区品牌初中校。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学前教育发展,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在新行政中心南侧新建1所办学规模可容纳360名幼儿的幼儿园,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创办附设幼儿园(班),指导创建5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改善基础办学条件,特别是提高边远薄弱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确保2016年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和通过国家教育部现场确认。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照省一级达标校评估标准,重点建设云霄一中,扩大校园面积,指导云霄一中创办省级示范性高中校,提高普通高中办学层次和水平。高标准建设云霄职业技术学校,把城南中学和城关中学中职教育整合至云霄职校新校区。推进产教校企合联,加强光电、汽车、护理、学前教育等社会急需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创建省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整体提升中职学校的规模和效益。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协助加快推进漳州光电学院建设步伐。 三、推动卫生医疗事业发展 加强县、乡镇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科学规划县医院、中医院迁、扩建,加快妇幼保健院、计生服务站资源整合,5年内完成2-3家 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合理规划设置医疗机构,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优化我县 医疗资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完善将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的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开展分级诊疗模式,推进 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和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县疾控中心实验室业务综合楼,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 防治。推进实施“科教兴卫”工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加快引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急需人才,培养引进一批医学重点人才,形成学科团 队,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四、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紧紧围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有关要求,加强“两孩“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做好政策调整前后计生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政策的衔接,努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计生家庭利益导向体系,扎实有序推进生育政策的调整,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建 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云霄投资创业。探索建立与台湾接轨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和办法,建设两 岸创业创新的人才基地。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健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援助机制,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工作机制。研究修订就业 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促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转移就业,鼓励云霄籍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建立城乡居民实际 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的机制,完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六、建立公平社会保障制度 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探索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促进男女平等,保障儿童优先。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及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慈善和残疾人事业。推进以威惠庙片区、九美片区、下港片区等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及其他机构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 七、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积 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社会化参与、建立多元化机制、强化法治化保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维护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推进平安云 霄建设。加强社会安全防控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安全风险理性认知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打造具有广泛认受性的公共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 机制,推动建立完整科学的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智能公共安全重大专项工程,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综合 平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治安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化和网格化管理水平,健全全民参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 防安全等的监管。构建与公共安全风险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显著提升预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应急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