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压力和困难明显增多。从当前雷州发展的趋势看,雷州正在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创新发展转变,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机,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准确把握,不断更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有六个方面的有利条件需要紧紧把握,七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攻坚克难。 有利条件。一是“错位发展”机会。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缓慢回升向好,我国经济也将由缓慢逐步进入稳健增长,经济下行期将给我市带来“错位发展”机会。二是借势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推进“双转移”战略,并把湛江定位为全国海洋经济试验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先行区、环北部湾和粤西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强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把湛江的发展提升为全省战略,含金量高、针对性强,为我市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乌石油田开发”良机。乌石油田是我省近浅海发现的第一个海上油气田,是湛江海域发现的首个油田且有较大的储量规模,作为近浅海油气资源,对我市发展海洋经济而言,极具战略意义。石油、天然气、矿产等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建设,将给我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四是区位优势。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基地和晨鸣纸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其相关产业和下游配套产业将直接辐射到县(市、区)。我市地处雷州半岛腹地,占有区位优势,是承接以上重点项目配套产业的理想选择地和国家战略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辐射区,发展临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占有天时地利优势。规划占地1.5万亩、从业人员20万人的奋勇高新区与在我市新城区相毗邻,项目建成将带动我市高新产业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五是改革开放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我市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升,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同时,全市上下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凝心聚力促发展的作风更加务实,深化改革的思想更加统一,为“十三五”时期实现崛起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扎实基础。六是生态文明优势。根据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我市是生态发展区域中的农产品主产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产品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空间广阔。 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小,人口多,人均GDP在湛江市排位靠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财政困难收入增长空间有限。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低,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大县市优势未能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绿色农业规模开发,集约化经营未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不足20%。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快。“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37.4:15.1:47.5,第一产业比例仍然偏高,工业基础薄弱,本地工业企业和商品门类少、总量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低。四是城镇化进程缓慢。“十二五”末,城镇化率仅为28.6%,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综合服务和承载能力不强。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境内仅有一条过境高速公路、一条国道和一条普通铁路,市内上等级公路分布少,路网密度小,县道、镇村道路等级低,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要求。六是脱贫奔康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支撑点不多,收入低,贫困人口面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七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纠纷不断产生,社会治安和维稳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分析,雷州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以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用新思路、新举措推进雷州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第二章总体要求 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湛江及雷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明确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湛江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以及雷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做大做优经济“蛋糕”为头等大事,深入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城市扩容提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和港口物流“六大抓手”。以工业崛起带动经济大发展,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大转型,以“五城同创”促进文明大提升,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民生大改善,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大增强,以依法治市推进社会大进步,以从严治党推动作风大转变,力争把雷州建设成为湛江副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支点城市,确保与省、湛江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广东省委、湛江市委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借势发展。创新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提高创新自主性、自觉性和原创性。借势湛江“三大会战”和建设环北部湾和粤西地区中心城市为发力点,坚定不移地把做大做强经济规模、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作为中长期战略重点,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在扩规模、强实力的同时加快全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空间结构、城乡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强发展的后劲,确保稳速增势,推动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深化城乡一体化机制改革创新,加强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布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础对接,稳步推进城镇与乡村同步规划、有机融合、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要素的一体化,形成乡村发展与城镇建设协调共进的新格局。 ——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规范各类开发行为,大力发展生态型低碳经济,推动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民生为重,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执政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居民收入,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发展成果惠及雷州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坚持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全方位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珠三角、环北部湾、东盟等区域的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依法治市,公平发展。坚持依法治国总方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将围绕“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目标,致力于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优美和谐,基本公共服务健全,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新雷州。 ——经济上新台阶,跃上湛江市各县市区前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20年达到43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2%。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28000元。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2020年达到8.8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2020年达到222亿元。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00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2020年完成12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7.4:15.1:47.5调整到2020年的28.1:20.0:51.9。2020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1.3亿元、86.3亿元和223.9亿元。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发展有新突破,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新举措。到2020年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00亿元,年均增长12%;贷款余额200亿元,年均增长13%。 ——社会民生事业进步,发展成果共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共享到更多的改革成果,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2020年达到1800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50835元。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每年增加城镇就业岗位8000个,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4.2万个。“十三五”期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 98%以上。巩固教育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加大科技投入,科技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 0.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年均增长率1.6%。实施科技项目50项,获科技成果奖5项,专利申请量1000件,授权700件,高新技术产品50项,培育自主创新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涨控制在3%以下。城乡居住环境不断美化、净化、优化,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100%。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显现宜居宜业城市。坚持“保护旧城、建设新城、强化管理、提升品位”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2020年,雷州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5万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完善中心镇和较大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承载能力,成为要素集聚、产业发展、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2020年,全市城镇居住人口达到9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年均增长率11.8%. ——优化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8%以上,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85%以上和90%,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89%。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4.86万公顷。 ——加强法治雷州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法治雷州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形成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