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更是我县加快追赶超越、建设陕西十强县的冲刺时期。为了凝聚发展共识、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实效,科学谋划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根据中共中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精神和《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县实际,编制《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积极适应新常态 准确把握新形势 认真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县情,客观分析环境变化,准确研判形势,牢牢抓住和用好发展机遇,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谋划新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富强、魅力、生态、幸福的新泾阳。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牢牢把握西咸新区建设和共建大西安等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按照“六为六抓”总要求,团结一致、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基本完成了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60.2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3%。人均GDP超过3.2万元,是2010年的1.9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3.2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年均增长19.6%。地方财政收入28371万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4亿元,是2010年的4倍,年均增长28.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179元和11837元(见表1-1),分别是2010年的1.8倍和2.1倍,年均增长12.3%和15%。我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15位(截至2014年),与“十一五”末相比,前进了3个位次。 表1-1 泾阳县“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按照一产降比做强、二产提质做大、三产联动做活的思路,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34.7:34.9:30.4调整到2015年的28.1: 40.2 :31.7,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粮食年产量保持在24万吨以上,实现“十三连丰”;“黑白红绿”四色产业快速发展,茯茶产业初具规模,产量突破1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奶畜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鑫园、兴隆、兴云等为代表的畜牧产业园区;酿酒葡萄面积达到7.2万亩;设施蔬菜年产值突破20亿元,优质精细蔬菜已形成规模。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83户,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6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8.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年均增长22.8%。成功引进了华晨汽车产业园、神洲雷达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县工业集中区启动建设,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服务业提速发展。成功引进苏宁云商项目,泾阳县电子商务产业孵化中心建成运营;中国原点新城、西部五金机电城等物流项目初具规模;“乡村旅游在泾阳”逐步升温,龙泉公社、茯茶镇等吸引各方游客。“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镇超工程”促进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3%,与“十一五”末相比,增加了2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0.8亿元,是“十一五”末26.6亿元的1.9倍,年均增长10.4%。 图1-1 泾阳县“十二五”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市民休闲广场、道路景观提升、旧城改造和移民搬迁社区等项目工程建设不断加快,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功能日益健全,城乡环境持续改善,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启动实施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三渠镇和云阳镇被列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为今后县域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100%。对172个扶贫重点村的1460户、6570人实施了搬迁扶贫,改造农村危房7250户,实现脱贫5.9万人,旱腰带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图1-2 泾阳县“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年均达到80%以上。全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水平显著提升,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机构达到98所,公办中小学139所,泾阳中学全面建成。“双高双普”创建快速推进,职业教育逐步发展,建成了泾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下乡等活动深入开展,建成了13个镇级文化站、194个村文化室和160个村文化广场。卫生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县医院综合门诊楼、妇幼保健院搬迁扩建、卫生监督所综合大楼及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在县中医院、7家有住院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人口自增率保持在4.8‰以内。全县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9.9%和99.8%,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160套,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