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四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7·21”特大洪涝灾害、景谷“10·7”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多重困难和严峻考验,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开门红。 ——经济指标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9亿元,同比增长10.7%,比2012年的31.86亿元增长64%,年均增长13.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6%,比2012年的2.4亿元增长43.6%,年均增长9.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5.47亿元,同比增长22.1%,比2012年的24.75亿元增长124%,年均增长2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9.5%,比2012年的 5.2亿元增长21.4%,年均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8亿元,同比增长11.7%,比2012年的7.64亿元增长64.7%,年均增长12.6%;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014元、9007元,同比增长9.1%、10.9%,比2012年的18863元、5013元增长38.4%、79.7%,年均增长8.5%、15.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8.61亿元、34.18亿元,同比增长28%、15.1%,比2012年的30.9亿元、21.4亿元增长98.7%、59.6%,年均增长17.4%、12.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特色更加显现。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25.8:37.1:37.1优化为23.2:36.9:39.9,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三年连增,建成生态茶园14万亩,咖啡种植面积达10万亩,烤烟收购稳定在10万担左右,核桃、坚果发展到12万亩;农产品“三品”认证48个;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76个;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漫崖咖啡等特色庄园建设有序推进;畜牧、茶叶、咖啡、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体系逐步成型。绿色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入园企业59户;启动现代物流园区、普洱综合保税区规划,培育壮大了茶企业、生物药业、林板化工等一批省市龙头企业,工业产品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5个,获得云南省重点新产品称号8个、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10个。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942户、个体工商户9074户;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运营宁洱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孵化运营中心,全县共有从事电子商务企业100余户;商贸物流、酒店餐饮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新增物流企业23户,建成1个县级农资配送中心、2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特色产业多元化、支柱产业规模化格局正逐步形成。 ——基础建设突飞猛进,人居环境加速提升。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1.27亿元。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完成市政建设投资6.79亿元,完成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城市公共绿地面积54.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8.34%;水湾公园、民族影剧院等一批市政工程建成使用,拓宽修缮市政道路15条,城市道路达46.74公里,完成5条城市道路绿化提升及第二自来水厂应急供水改造,新建广场1个、公厕11座、停车位430个;启动实施以“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七改三清”为主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完成土地整治1833公顷。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全面完成环保违法违规项目清理工作。深入推进 “森林宁洱”建设,完成人工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1%。农村能源建设稳步推进,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制度,节能减排顺利完成。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宁洱镇、同心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7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完成交通投资24.3亿元,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4082公里,9个乡(镇)通油路,85个村委会通硬化路,村组道路硬化率达75%,农村客运延伸到80个村委会;完成库区码头建设3个、停靠站点11个;玉磨铁路开工建设,国道213线、宁江公路、文团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水利投资8.45亿元,完成河道治理14.23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座,开工建设曼巴箐、中寨2座水库,完成 “五小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山区“五小水利”项目7800件,解决大河边、西洱河水库征地遗留问题,新增蓄水能力400万立方米。国家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通过验收,城乡电网覆盖率100%。实现广播电视和行政村光纤全覆盖。 ——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持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撤乡设镇、机关公务用车等多项改革;落实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供养人员纳入社保体系;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全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营改增”“三证合一”、不动产登记、预算管理、出租汽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严格国资管理;成立融资平台,积极筹措发展资金;招商引资迸发活力,实施各类经济协作项目87个,引进市外资金66.9亿元。 ——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宁洱魅力不断彰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乡村旅游初具雏形。同心那柯里、德化绿荫塘、勐先蚌扎、宁洱温泉等美丽乡村魅力全面提升,普洱游客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困鹿山和会连乡村旅游公路全线贯通,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那柯里、蚌扎等4个自然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宁洱上榜“2015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磨黑古镇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那柯里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央视直播·走进宁洱”等节目在宁洱拍摄;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普洱特色产品展销会、自治县成立30周年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5周年、“2015普洱民族团结进步论坛”等系列活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茶源道始·盟誓之城”品牌逐步显现,极大提升了宁洱对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累计民生支出达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成中小学校新建、改建项目80个,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创建达标。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获国家专利121件,获普洱市科技成果进步奖7项,积极申报丹州制药厂院士专家工作站。大力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县级两家公立医院成功创建省级二级甲等医院,建成县中医医院专家工作站1个,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农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顺利推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覆盖,参合率达98.6%、参保率达100%。完成勐先、磨黑敬老院改扩建,“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0.1%,全面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社会福利中心、首家养老托护中心、殡仪馆建设完成。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589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在4.3%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4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226套,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拆除重建4262户;“7·21”特大洪涝灾害和景谷“10·7 ”地震恢复重建圆满完成;县城公厕全部取消收费。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云南普洱天壁水泥有限公司、曼连龙阳新村等一批历史遗留信访问题正有效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阵地建设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园被列为国家国防教育基地、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杨正元故居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扶贫攻坚扎实推进,人民福祉大幅提升。四年来,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7亿元,国家教育部、宝武集团、上海金山区帮扶成效明显。全面落实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政策措施,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实现2016年脱贫摘帽的目标,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98家省、市、县挂包单位2865名干部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重点聚焦基础设施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建房、产业发展增收“三大重点”,同步推进民房建设、教育脱贫、健康扶贫、生态补偿、社会帮扶、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劳动力素质提升、党建脱贫双推进“九项工程”,落实“九个一点”资金筹措渠道,构建扶贫攻坚大战略格局。实施安全稳固民房建设6679户;村组公路硬化528公里,组内道路硬化1084公里;实施“311”产业扶持政策,27家企业和73个专业合作社参与带动2557户农户发展产业,推行咖啡种植和政策性咖啡价格保险试点;发放教育扶贫资金138.8万元;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0.25%;纳入各类生态保护政策补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17人,选聘各类生态管护人员334人;农村兜底保障标准与国家脱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纳入社会保障兜底1049人;社会帮扶氛围不断高涨,获捐助资金2220万元;金融与扶贫开发合作机制不断健全,撬动金融资金15.35亿元;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双推进”成效明显。共减少贫困人口1078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4%,贫困县摘帽正在申报国家验收,扶贫攻坚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