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道快捷建设行动。
通道快捷建设是连接城市内外的重要纽带,也是人流、物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解决“进不来、出不去”的交通瓶颈的主要举措。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让城市更加“舒经活络”,是通道快捷建设的主要内容。畅通外联交通“大动脉”。按照“十三五”提出的建设“双百”大市区的目标,加快打造“铁、公、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提质提效。认真做好民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年底前争取列入《2016-2025年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太焦高铁建设,认真做好郑银高铁在我市境内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阳蟒高速项目建设,积极协调高陵高速河南段建设,高沁高速年底前正式通车。晋阳一级路东沟至周村段年内建成通车。构建内通“三环”大格局。确保3年完成“三环”连通工程。开工建设晋阳晋济连接线,与环城高速相连接,确保今年建成便捷通畅的高速大外环(三环)。开工建设36公里的陵沁路西北环改线项目,加快推进207国道改线及8个互通工程,确保2018年建成城市新外环(二环)。启动现状陵沁路西北环城市道路化改造,实施白水街和金凤路延伸与改造,确保2019年建成城市新内环(一环)。优化互联互通“毛细管”。加快推进国道207线新房洼至省界瓶颈路段改造工程。启动长晋二级路、省道坪曲线改造工程,认真做好丹河快线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全域旅游大通道建设,加快完善通达县城、中心镇及重要旅游景区的公路连接线。推进市域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今年,要通过推进通道大建设,实施交通大会战,全面优化路网结构,加快打造外部配套成环、内部纵横成网的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大格局,扎实奠定“双百”规模大市区建设的框架。
(六)全域旅游打造行动。
全域旅游打造行动是带动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重大龙头。今年,我们要围绕“十三五”时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以建设太行屋脊全域旅游大通道、天下公园生态观光大走廊、举办首届全域旅游嘉年华为主要抓手,实施2017年全域旅游打造行动。一是启动建设总长约500公里,途经陵川、泽州、阳城、沁水、高平5县(市),覆盖3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26万人口,串联7个旅游片区23个旅游景点的太行屋脊全域旅游大通道,10月份完成项目前期、开工建设。通道将辐射太行古八陉中的3条古陉、10条古道、17个关隘和1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保护单位,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8个古八景,46个自然名胜和风景点。这条500公里的大通道将连通晋城的山山水水,连通晋城的历史文化、人文荟萃。这条大通道将是承载晋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时光隧道,也是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振兴大道、康庄大道。我们要高标准把大通道建成晋城一条亮丽的风光大道,让大通道展现“风光绣进城市,通道传承历史,城市留住记忆,太行再现辉煌”的全域旅游文化灵魂的支柱引领作用。二是开工建设总长37公里,途经吴王山、玉屏山、白马寺、司徒小镇、龙门、丹河湿地的天下公园生态观光大走廊,将主城区周边分散的景区、景点、公园通过观光走廊的形式串联起来,搭建起一条连续不间断“景观廊道观光带”。三是举办晋城首届全域旅游嘉年华,把全域旅游嘉年华打造成一场彰显晋城魅力的全域旅游盛会。
同时,通过实施“大通道、大走廊、嘉年华”,带动全市旅游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景点景区、宣传营销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今年,要成立市旅游发展委员会,2月底前各县(市、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列入政府组成部门,并完成机构、人员、职能整合。列入《全省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推进方案》的16家旅游景区,在6月底前完成景区体制机制改革任务。2月底要编制完成《沁河干流古村落文物密集区保护利用总体方案》,争取国家立项。5月底编制完成《晋城市全域旅游发展五年规划》。新建、改建高标准旅游厕所60座,每个县(市、区)完成10座2A级以上旅游厕所。开通4A级以上景区的直通车或常态化的客运公交专线,完成县道以上公路旅游标识标牌全覆盖,构建省内一流的全域旅游导示系统。完成北留、大阳、神农3个特色旅游乡镇,司徒、东四义、冶底村等30个特色旅游村,以及皇城相府、大阳古镇、司徒小镇等300个特色乡村旅游客栈建设。依托中原经济区和京津冀地区,多管齐下,构建立体式、辐射型宣传促销模式。全力打造“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大旅游格局,把全域旅游培育壮大为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
(七)精准脱贫攻坚行动。
以脱贫攻坚为重点,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将脱贫攻坚与“三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依托我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明确县区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优势产业集聚。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培育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4家。实施“品牌”战略,新增1-3个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城郊城镇化带动型、工矿企业支撑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型、农旅一体乡村旅游型等模式,创建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0个。加快培塑家庭农场、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市场信息、农业执法、安全认证、检验检测“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实施八大产业扶贫工程。实施畜牧产业扶贫工程,在贫困村新发展养羊存栏2万只、养牛存栏500头、出栏生猪5万头、养蜂5000箱;实施蔬菜产业扶贫工程,新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2000亩;实施干鲜果产业扶贫工程,提质增效干水果5万亩;实施蚕桑产业扶贫工程,新发展桑园3000亩;实施小杂粮产业扶贫工程,涉及贫困户人均1亩种植面积;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程,新发展中药材3万亩;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程,在贫困县创建20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0个高标准“农家乐”;实施农产品电商扶贫工程,在每县建设1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村站点超过1000个。扎实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坚持易地搬迁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旧村开发和村庄撤并、社会保障相结合,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6511人,同步搬迁916人,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生态补偿扶贫,通过支持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等措施,带动全市684人稳定脱贫。完成农村公路建设72公里,完成沁水、陵川13个乡镇、26个贫困村的26处饮水安全配套改造工程,巩固提升1.03万人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确保今年完成84个村、2.54万人的脱贫任务,沁水、陵川两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其它非贫困县全部完成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
(八)高端人才引进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