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1月10日在张掖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黄泽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五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坚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四二’部署,实施‘六六’战略,加快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的基本思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及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的位次实现前移。预计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39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54.2%、141%和600%。大口径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8.3亿元和26.6亿元,比2011年增长133%和158%。存款余额突破600亿元,比2011年增长185%;存贷比达到96%,提高44.6个百分点。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等9个国家级战略平台落地建设。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区域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积极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开发潜力,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2011年增长2.72倍,农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一;“2+4”工业园区体系基本形成,规上工业企业数实现翻番;旅游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比2011年增长4.7倍和4.8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26.5∶34.8∶38.7调整为25.3∶27.8∶46.9,三产占比提高8.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协调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发展动能实现新转换。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创业创新成为鲜明导向。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全面上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比2011年提高5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面下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5.9平方公里,比2011年翻了近一番,两个“1+5”城市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43.7%,比2011年提高7.7个百分点。市区和各县城集中供热供水、垃圾收集、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用,城市聚集要素、辐射农村的功能不断增强。以“美丽乡村”和“四化”新农村为引领,建成一批设施较为完善、地域特色鲜明的示范村。公路、电力、通讯实现村村通,4G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市,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预计今年达到21250元和11800元,年均增长10.7%和12.3%。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亿元,12.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13.21%下降到2%以内。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的比例提高到85%,五年累计投入541亿元。新建成各级各类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中心443所,总投资达20.56亿元。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服务、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抓项目、扩投资,发展动力日趋强劲。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和投资导向,谋划、论证、争取、实施了一批带动能力强、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五年来,累计实施各类项目2880多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6倍。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1.23亿元、省级投资3.89亿元。张掖机场、兰新高铁、市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黑河湿地湖泊治理、湿地生态治理与恢复、国家湿地公园、丹霞七彩镇、丹霞通用航空机场、市级“三馆”等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顺利建成,兰州至张掖客运专线、张扁高速、750千伏张掖输变电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大力实施“引强入张”战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续四年实现百亿元级增长,总额达到1628亿元。红星美凯龙、碧桂园、黄河矿业、长城影视等知名企业落户张掖,与中铁建、甘建投等大型集团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民间投资持续活跃,占比达到65%,对税收、就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组建市级PPP项目中心,建立市级PPP项目库,入库项目624项,纳入国家、省级项目库68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拓展。
(二)坚持抓质量、提效益,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协调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现代农业优势彰显。坚持“绿色、循环、效益、品牌”发展理念,持续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规模,扎实推进玉米制种、奶肉牛养殖、绿色有机蔬菜、优质饲草“四个百万”工程,建成一批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生产基地,形成100万亩玉米制种、100万头奶肉牛、61万亩高原夏菜、45万亩马铃薯、42万亩中药材、40万亩优质林果、136万亩饲草、3万吨食用菌产业规模。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国粮改饲和草牧业试点等一批重点项目获批实施,六县区全部进入全省牛羊产业大县行列。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基本形成,沅博、博峰、前进牧业、金阳光等96户龙头企业建成投产,成都菊乐、三元乳业等大型养殖和高端乳制品加工企业落地建设。建成善之荣食用菌产业园、德隆10万吨果蔬恒温库等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80个。新型经营主体增长18倍,达到2.3万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61%。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模式基本形成,农业比较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力打造“金张掖北纬38º”地域品牌,“张掖玉米种子”“张掖肉牛”等10个产品获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甘州、临泽命名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金花寨”小米和一批绿色有机蔬菜出口中亚和非洲地区。
生态工业稳步发展。坚持资源循环、企业聚集的生态工业发展之路,加强要素保障,优化服务环境,壮大产业集群,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张掖工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和4个省级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电龙源、上海航天、青龙管业等967户各类企业落户园区,聚集带动效应持续提升。把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的“一特两新”工业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形成300万吨农产品加工、200万吨有色金属矿选生产能力和200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新增规上企业129户,达到223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培育全国驰名商标4件、甘肃名牌产品32个,滨河集团获省政府质量奖。整合关闭煤矿68户,淘汰落后产能230万吨。
旅游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着力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重要目的地、中国西部区域游客集散中心和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做靓做响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西路军魂传承地“五张名片”,深入开展“四大行动”,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直接就业4万人。旅游景区晋等升级成效明显,新增国家4A级景区10家,总数达到15家,丹霞景区跻身全国百万人次大景区行列。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平山湖大峡谷、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河西民俗文化村、方舟水世界等80多个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旅游文化全产业链打造初具形态,张掖被确定为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和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户外运动名城建设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规划;中国·张掖汽车拉力锦标赛、祁连山国际超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品牌赛事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前列。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组建丹霞大景区管委会,成立旅游警察支队,综合执法力量得到加强,管理服务人员培训实现常态化,市场秩序集中整治力度持续加大,监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旅游全民宣传广泛开展,“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绿洲论坛、“张交会”、首届丝绸之路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等重大节会成功举办;成立河西五市及最美国道227线旅游联盟,开通上海、杭州等地旅游包机和“金张掖”号、“张掖丹霞”号等品牌列车;百万元全民宣传奖颁发两届,张掖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