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在德昌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德昌县人民政府县长 苏正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暨2015年工作简要回顾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三五”谋划之年。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主动应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工业止滑回升艰难、房地产下滑触底等不利发展形势,积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履行政府职能,坚持稳中求进、转型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育新增、惠民生、促稳定”,抓实“改革创新、投资拉动、工业转型、农业提升、旅游突破、城乡统筹、环境创优”七大重点,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和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6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6.2%,完成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目标的(下同)92.8%;比2010年增长41.1%,年均增长7.9%,完成“十二五”目标(80亿元)的79.5%(当时制定该目标考虑重钢落户德昌,下同)。民营经济增加值39.5亿元,增长6.8%,完成92.9%;比2010年增长69.2%,年均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 4.0%,完成100.2%;比2010年增长49.4%,年均增长8.3%,完成“十二五”目标(35亿元)的5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3亿元,增长11.8%,完成192.3%;5年累计完成投资250.0 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2倍,完成“十二五”目标(160亿元)的15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增长11.5%,完成100%;比2010年增长66.7%,年均增长10.8%。公共财政总收入62152万元,下降3.93%,完成91.49%;比2010年增长66.61%,年均增长10.75%,完成“十二五”目标(8亿元)的77.6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4562万元(税收收入26679万元,完成96.65%;非税收入17883万元,完成76.91%),下降7.99%,完成87.62%;比2010年增长71.23%,年均增长11.36%,完成“十二五”目标(6亿元)的74.27%。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0元,增长12.0%,完成100.0%;比2010年增长102.1%,年均增长15.1%,完成“十二五”目标(1万元)的126.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6100元,增长10.9%,完成100.0%;比2010年增长77.4%,年均增长12.2%,完成“十二五”目标(2.5万元)的104.4%。城镇化率38.5%,比201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各项约束性指标均在省、州控制指标以内。 一、改革创新有序推进,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麻栗镇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林权流转,加快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20户,新增农民合作组织134户、家庭农场444户(工商注册37户);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1个;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与州国投公司合作,兴建20万平方米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标准化厂房4万平方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就业创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 ——开放合作不断深入。抓住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机遇,创优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机制,转变招商方式,加强宣传推介,坚持领导招商、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利用“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火把节”等重大招商平台,5年累计引进项目32个,总投资363.98亿元,到位资金140.5亿元,年均到位资金28.1亿元;其中2015年引进项目9个,到位资金 27.8亿元。加强政府与院校合作,与四川农业大学、攀枝花学院等院校开展农业、林业、文化、旅游等战略合作;与苏商集团达成10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PP合作框架协议。 ——项目投资成效显著。坚持把投资拉动作为德昌加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督查,2015年64个重点项目有力推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108国道迎部检改造、农村无电地区电力改造、风电四五期、新村新寨建设、攀西绵阳南山国际学校、城市房地产、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和平水库、安宁河堤防(闸坝)、农贸市场及电影院改造、档案馆、德盐路升级改造、通乡通村公路、下翔街-安顺桥棚户区改造、移民避险解困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德昌段)、大桥水库二期工程、螺髻山旅游开发、县中医院整体搬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新(改)建通乡油路49公里、通村通畅公路90.1公里、通社入户道路300公里,建设幸福美丽新村13个,新建农村住房3495套,改扩建6273套,传统村落保护224户。 二、产业转型成效明显,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工业转型步伐加快。逐步实现由传统高耗能企业向钒钛稀土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扩容增量、提质增效为核心,“稳增长、调结构”目标基本实现。编制《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德昌集中发展区总体规划》,园区收储土地1400亩,建成净水厂和220千伏变电站,风电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东气(集团)风电叶片一期工程、久源钒钛扩能、志能稀土深加工、元坤果业基地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叶片二期和主机制造、中水(集团)风电塔筒等制造项目正抓紧建设;风电机舱罩、8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加工等项目完成签约;拟签约玻纤布制造项目。“十二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户(其中2015年新增1户、申报3户);2015年完成工业投资30.74亿元、技改投资10.1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3亿元。 ——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努力克服前旱后涝不利气候影响,粮食总产9.2万吨,完成储备粮1640万斤;烟叶产量24.1万担,烟农收入3.05亿元;新栽桑3000亩,产茧3.04万担、桑椹1.51万吨,蚕桑收入1.45亿元,被国家蚕学会授予“中国生态果桑之乡”称号;蔬菜复种10.08万亩,产值4.06亿元;新植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济林木10万亩,林果收入3.6亿元。肉类总产2.5万吨,畜牧业产值8.9亿元。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6.31万人,劳务收入9.35亿元。创建核桃、枇杷、草莓3个产业科技园区;“德昌桑椹”“建昌板鸭”成功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宣传贯彻《旅游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央视和省台3次播出我县乡村旅游节目;规范旅游管理,办好节庆活动,成功创建州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3A级景区傈僳水寨;旅游收入8.98亿元,增长55.0%。现代物流、科技通信、金融保险、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壮大一批服务业企业,新增限额以上企业3户,建成县电商服务中心和1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点,服务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14.8%。出口创汇300万美元。 三、民生改善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持续关注民生,强化投入保障,十项民生工程、十六件民生大事全面完成,民生工程投入3.8亿元。 ——脱贫攻坚强力推进。全面贯彻县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突出“六个精准”“七个结合”“八个一批”,制定并落实社会扶贫、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培训、禁毒戒毒、新村新寨、卫生防艾、财政金融、文化惠民、社会保障十二个专项扶贫方案,针对32个贫困村、9095名贫困人口,建立“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张卡”的精准脱贫机制,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2281人,“十二五”期间减少贫困人口15564人。 ——科技教育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科技投入1987万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5%;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1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1万人次。“十二五”期间教育投入20.8亿元,实现“三个增长”;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三年规划一年完成,撤并村小及教学点66个,学校由174所调整至108所;拆除中小学校D级危房3.7万平方米(占全州总量的60%),已新建12万平方米;加快三中等学校建设,改造薄弱学校16所;配备教育设施设备2056.6万元。创新发展“1+1+1”办学模式,攀西绵阳南山国际学校秋季正式建成招生;新增民办幼儿园7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科上线率达23.67%;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稳步发展。认真实施教育惠民工程,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投入1.3亿元,覆盖学生1492人次;“营养改善计划”投入6900万元,惠及94333人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州政府督导评估,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省定要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跨越式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