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甘肃省)2016年文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文县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599 发布时间:2016-11-02 09:21:44
摘要:政 府 工 作 报告 2016年10月17日在文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文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立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第十四届县政府工作回顾 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等多重因素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兴产业、稳增长、惠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县情仍未改变,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瓶颈制约仍未根本缓解;经济总量偏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仍然是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财政增收困难,财政支撑和保障公共服务的能力仍然较弱;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持续增收的难度仍然很大;个别部门和单位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少数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依然存在,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
 
今后五年,是我县深入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全市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刚刚闭幕的县十五次党代会,为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为做好新一届政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政治保证。综合分析未来五年发展态势,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重大机遇和利好条件。从发展环境看,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消费结构升级,全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机遇政策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环境条件由基础薄弱向加快完善转变,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的阶段性趋势,这为我们后发赶超,促进转型跨越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发展机遇看,在国家“一带一路”[32]战略的牵引下,中央、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定向减税降费、支持实体经济、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特别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全省“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6873” [33]交通突破行动、“1+17” [34]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有力加快文县脱贫攻坚、基础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等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从发展基础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为实现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武罐高速公路的建成投用和武九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文县交通瓶颈制约将逐步缓解,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必将有力带动资源转化和产业发展;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在推进脱贫攻坚和加快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历练,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增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团结一心,拼搏奋进,就一定能如期实现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目标。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紧扭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35],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基础保障、协调发展、文旅强县、绿色增长、普惠共享“六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增收“三增目标”,奋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22︰27︰51 ,调整到2020年的19︰28︰5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全县生产总值增长水平相适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和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降耗控制指标;到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过五年的奋斗,努力把文县打造成精准脱贫的示范县、网络时代的赶超者、向南开放的桥头堡、九寨旅游的中转站和长江上游的涵养区。
围绕上述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凝聚全县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抢抓国家建设秦巴山片区脱贫攻坚示范区的政策机遇,以碧口、临江两大特困片区和铁楼乡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村、户为重点,举全县之力,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双联”行动,全面实施“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确保2018年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完善大数据管理平台。严格按照“853”挂图作业[36]要求,规范建档立卡工作,着力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的问题。持续改善贫困村社基础条件。深度做好项目资金整合的文章,县级财政将每年把20%以上的财政收入增量列入脱贫攻坚专项规划,同时整合省、市切块扶贫资金、国开行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贷款和财政盘活的存量资金,加快推进贫困村社水、电、路、房、网络等项目建设,补齐贫困村、户短板,确保三年内维修、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14处,解决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认真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居民用电问题;在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加快通社公路和便民桥建设,彻底解决群众行路难、过河难的问题;完成2200余户8300余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使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实现应搬尽搬;完成危房改造1.26万户,确保农村群众住房安全;文化、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特色富民产业,新增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魔芋等扶贫特色产业种植10万亩以上,建成一批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实施精准培训,实现贫困户有需求劳动力培训全覆盖;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户”、电商扶贫和贫困户土地、资金入股分红等脱贫增收模式,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力争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8年达到7000元以上、2020年达到8000元以上。充分发挥“双联”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社会力量和东西协作帮扶的作用,促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度融合,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突出提质增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以上。全面落实科技增粮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建成旱作农业示范区6个[37],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5万亩,力争到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绿色化营销、科技化支撑的原则,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新建优质高效示范茶园4个、纹党GAP标准化种植基地10万亩,食用菌实现标准化生产,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鲜果生产基地、冬早春蔬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和畜牧养殖场;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0个。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扶持培育壮大以茶叶、中药材、畜牧水产、核桃、花椒、油橄榄、土蜂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弥补农业产业化短板,力争五年内新发展龙头企业3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以上,初步形成以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以工商资本提升龙头企业的良好格局,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助推现代农业较快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牢固树立创新引领、特色发展和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走“园区化、信息化、循环化、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新跨越,力争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认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工业转型升级“五大工程”[38],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和产业链整合,推动黄金、铁合金、现代中药、农特产品加工、绿色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努力将文县建成甘肃南部重要的水电能源和黄金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中医药产业基地。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培增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黄金、硅铁、建材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循环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加快谋划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齐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强化招商引资,提升承载功能,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实施文旅强县战略,依托毗邻九寨沟的区位优势和县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抢抓政策机遇,注重招商引资,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精心打造天池-黄林沟景区自然风光游、白马人民俗风情体验游、碧口茶园库区古镇观光休闲游、让水河山水风光体验休闲游等文化旅游品牌,力争到2020年,建成3个以上国家级4A级景区。大力支持发展星级宾馆饭店、特色农家乐、农家客栈和旅游文化商品,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水平。注重发掘、保护、传承白马民俗文化、玉垒花灯戏、中寨石鸡坝琵琶弹唱、洋汤号子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古迹等各类优秀文化遗产,拓展县域文化旅游内涵,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将文县打造成甘肃南部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和大九寨旅游的中转站,力争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拓宽“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努力提升“网商规模、发展质量、扶贫效益”,完善“行政推动、网货供应、配套服务”体系,强化“电商团队、微媒助力、典型引领”驱动,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消费、养老服务、文化体育、保健养生等产业业态,奋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力争到2020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
(三)依托项目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实现“十三五”期间规划的700余项重点项目按期基本完成投资计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认真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力争“武九”高速公路文县段建成投用,积极争取立项建设文县通用机场、阳平关至九寨沟铁路文县段、余家湾至凡昌段高速公路、铁楼至平武公路和碧口、苗家坝库区等9条航道;完成县城、碧口过境段公路改造工程及安杏、鹄铁、河口、屈口、冷梨、稻舍和范坝-刘家坪-丹堡公路升等改造工程,打通一批断头路、出口路和区域之间的连接路,力争到2020年,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道路为框架,以县乡公路、村组道路为脉络的公路交通体系。建成余家湾综合客运枢纽,县城东、西出口综合客货运中心和19个乡镇汽车站,进一步提升客货集散中转和服务功能;加快普惠邮政建设,建成20个乡镇邮政服务网点和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行政村邮政站和社区邮政便民服务点全覆盖。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网骨架,新建、改建石坊至安昌河35千伏线路各1条,完成110千伏文县变、35千伏梨坪变、35千伏中寨变和35千伏城郊变增容改造工程,不断满足城乡新增负荷供电需求。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加气站建设,实施天然气户用工程,力争到2020年县城和重点乡镇实现天然气管道供应;积极发展沼气能源,建成一批养殖小区联户工程、能源循环经济示范点、乡镇沼气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网点。加快智慧文县建设。认真实施城市百兆光纤宽带及乡村光网宽带工程,到2018年,城区光纤到户率和村村通光纤可接入率达到100%;积极构建智慧信息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全县的智慧应急防灾系统和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切实增强防灾减灾和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通讯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助推智慧文县建设。
(四)注重统筹建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入实施“东扩西进、南北贯通、两山绿化、综合治理”的城建战略,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新城镇。修缮玉虚山森林公园建筑,维修灌溉设施,补植特色苗木,强化综合管护,努力建设县城生态屏障和休闲健身乐园;按期完成城区陇运四分公司、县一中家属院、县供销社、灯光球场、武装部片区和粮食局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城区关家沟等沟道的整治工程,净化美化周边环境。加快城区储备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贯通南北的廊桥、桥梁建设,积极实施县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和集水景观打造、滨江公园建设、滨江沿线风貌改造、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为一体的县城滨江风情线建设。争取立项建设县城重点路段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成县城物流中心和东峪口水厂,力争到2020年,城镇供水普及率、县城污水收集率、道路硬化率、路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垃圾集中处理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围绕“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的城镇布局,扎实推进碧口、中庙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国道212线碧口至中庙段滨江沿线风情线,全面完成碧口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完善碧口古镇风貌改造,恢复紫云宫等文化遗迹,通过招商引资,开工建设碧口新区星级宾馆和商住开发工程,建成碧口游客接待中心和客运中心,提升碧口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围绕天池-黄林沟旅游开发,同步推进桥头、天池镇一体化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改善提升服务功能;统筹推进尚德、临江、中寨、石鸡坝等小城镇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布局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周边人口和特色产业向重点乡镇聚集,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3至5个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城镇管理,重拳整治脏乱差,提高城镇美化、净化、亮化和文明水平。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0个,实现全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全覆盖。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