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在蚌埠市龙子湖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 长 周成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龙子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5年,是全区上下砥砺奋进的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严峻挑战,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相结合,深入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双轮驱动,科学研判,积极应对,着力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中展现新姿态,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较好发展。2015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48亿元,增长9.6%,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4%、10%、8%,财政收入完成8.3亿元、增长1.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亿元、增长13.1%,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70元,分别增长9.2%、11%;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0.9亿元,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攻坚产业发展,经济质量不断提升 凝聚产业强区共识,加大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着力培育优势工业、壮大特色商业、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提质增效的稳健态势。 硅基产业聚力崛起。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完成蚌埠东站南侧地区控规和高铁工贸园区控规修编工作,启动硅基产业规划。重点项目加速实施。中建材0.2mm超薄基板项目科技水平世界领先,中恒新材料高纯氧化锆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并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台嘉玻纤、金刚玻璃等6个重点新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50亿元。全区硅基新材料企业总数已达15家,当年实现产值30亿元,呈现聚集发展态势。2015年9月,我区被省政府授牌命名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传统工业转型向好。规模总量持续扩大。2015年,全区新增规上企业7家,工业总产值完成104亿元,增长5%,其中机械制造、滤清器、船舶、水泥、肉类加工等优势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全区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1家,完成产值36.8亿元,增长13.1%;申请发明专利技术560件,引进转化运用科技成果29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5亿元,新增富博医药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液力机械装备提升及实验中心全面建成使用。退市进园加速推进。省政府批复我市东西两个区老工业企业搬迁规划,我区化工机械厂等5家企业正式启动搬迁改造。 商贸服务增势强劲。2015年新增益成商贸、香百合大酒店等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家,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0.59亿元,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速向100亿元台阶迈进;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增长51%,实现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增长86%,共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和备案注册企业36家。东方新天地商业北区建成运营,华亿购物中心、香榭兰亭商业东街主体基本建成,国祯广场即将完工,与金润国际广场、火车站商圈互融呼应,城市东部商业中心基本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初显。大明文化园办公区建成使用,1-4号度假酒店、温泉度假区和独栋酒店区主体完工;投资亿元的白玉精品市场全面运营,新增玉器加工经营户近300家。积极推进“一刻钟便民服务”网点建设,落实创业创新政策,新登记注册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792家,推动蚌医一附院、心里城周边商业环境不断改善,二钢农贸市场实现改造提升,全区商贸网点不断完善。 城郊农业转型加快。编制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项目区入驻农业、林业企业7家,形成林、果、花、苗四大板块。设施农业形成规模。经营面积达3000亩,形成设施蔬果、畜禽规模养殖、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张巷500亩示范园形成链式带动效应。林业建设成效突出。完成人工造林1776亩,全面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东芦山等石质山造林成果显著,成为全市先进典型。观光农业汇集发展。投资分别达2亿元的万绿生态园、江南园林等生态农业项目初具规模,占地面积近2000亩。农村土地确权正式启动,全面完成森林防火和防汛抢险任务。 (二)攻坚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实施大建设及棚改项目37个,征迁面积30万㎡,交付净地1000多亩,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旧城改造迎难而上。棚改工作全面发力。新启动海员宿舍及汽车北院、毛巾厂等13个棚改项目,困扰我区多年的二钢棚户区今年6月再次启动、年底基本拆成净地,徽商物流钢材市场关闭,原一毛厂、东风五街小学等3个地块实现当年启动当年交付净地。开行项目取得突破。全区共有17个项目列入国开行贷款改造建设,其中棚改项目1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2个、新农村建设项目1个,已启动船厂东侧及华阳厂周边、红塔二期安置房等项目12个,2015年累计放款额度5.94亿元,完成海事局宿舍商品房实物安置首批试点任务。 存量土地成功出让。公安五丰里、胜利东路棚户区、二钢C地块、大桥停车场等6块净地实现挂牌出让,分别由圣力、亿佳等6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取得开发权限,挂牌总量达400亩,土地成交价突破5亿元,在房地产不景气的形势下,实现新突破。 安置房建设再掀高潮。安置房建设完成投资12.5亿元,新开工面积30万㎡,竣工22万㎡,实现当年开工面积历年最高。红塔一期、二钢一期、拖附厂宿舍、统一仓库、鸳鸯楼等安置项目加快推进,明年将陆续交付使用。难点项目创新解困。滨河花园AC地块、船厂东侧及华阳厂周边地块创造性地实施“定房价、竞地价、政府全回购”的新型安置房建设模式,引进十七冶等央企开发建设。桃园新村、老山安置房、雪华山庄、泗水苑、18#棚户区等实现全面回迁,全年安置回迁突破6000套,回迁量历年最高。 大建设项目加速推进。已实施的重点道路全面完成建设计划。中环线东段、黄山大道东段等8条骨干道路正式投入使用,胜利东路综合提升、国强路退市还路等顺利完工,新增通车里程30公里;曙光七巷、曙光十巷、解三路南延等二级道路改造顺利推进。交通干线日益强化。中环线北段完成征迁、正在加快建设,台玻大道开工建设。蚌五高速正式启动,与我区境内的京沪、京福高铁及京沪铁路、水蚌线构成蚌埠交通中枢,我区将全面进入东部“高速”时代,在全市东向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拆违控违强力实施。保持对新生违建的零容忍,坚持控违必严、违建必拆,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对辖区15个行政村实施包保巡查,坚持定期集中助拆、问责追究制度,保持对新生违建的高压态势,通过集中行动和重点整治,全面完成卫片图斑定向清除任务。 (三)攻坚项目投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加快平台开发建设,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和主要路径,着力实施园区建设、产业招商和项目拉动,实现资源汇聚、精准开发,发展潜能进一步激活。 园区建设不断推进。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已入驻9个项目,投资总额达40亿元,园区内全长1.2公里古杏路动工建设,园区外围朝阳村三里岗实施征迁,为园区的发展进一步提供预留用地。高铁新区8平方公里范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累计铺设自来水管、网线6.5公里,供电线路架设3公里,改造排灌沟2.2公里,建成主次干道7条计11.5公里。新规划硅基产业园4平方公里,当年实现项目进驻6家,形成聚集发展态势。占地146亩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正式启动,首期建设5万㎡以上的标准化厂房,推动形成“集约用地、产业集聚”效应。 投融资平台初见成效。新成立高铁工贸园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光大银行合作发行信托产品实现融资1.2亿元;向农发行申请贷款2亿元,实施园区内城中村改造,不断盘活园区存量土地;给市土地收储中心提供土地收储、解决资金1亿元,为园区长远发展筹集建设资金。 招商引资多措并举。主题招商精准有力。锁定重点地区,派员驻点昆山,在昆山地区举办大型集中招商活动,成功举办“龙子湖·新昆山”、昆山台商蚌埠行等3场招商推介活动,多层次拜访台企及昆山市台协会,成功打开台资招商工作新局面。政策引导发挥效应。出台《龙子湖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挥政策引导的杠杆效应,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用地上优先保障,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以商招商不断发力。聘请31名招商顾问,提供招商信息,对接交流洽谈,与100余家玻璃新材料企业取得联系,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招商的重点方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一年来,成功引进合钛科技、瑞龙玻璃机械生产线、吕顺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等4个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额达40亿元。 项目支撑持续有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房地产完成投资22亿元,社会事业和其他类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深入推进。年产100万台高效节能电机、年产5000台中高压数字化固定开关等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省“861”、市“3461”行动计划项目完成投资47.5亿元,占总投资规模的47%。医教类项目加速实施。投资1亿元的蚌医附院全科培训楼主体封顶、投资5亿元的肿瘤综合楼主体开工,总投资10亿元的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一期教学楼、公寓封顶。项目储备总量提升。谋划入库项目88个,总投资规模达40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4个、总投资153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50个、总投资221亿,储备项目14个、总投资28亿元。 (四)攻坚管理创新,平安建设不断提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突出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升社会和谐程度。 创城工作富有成效。建立健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机制,强化测评体系分解和难点包保,坚持每周跟踪调度和短信通报制度;成立23个联合包保组,对所有社区实行三级联合包保;集中开展了55个老旧小区和城中村“三治一补”专项整治、主次干道店招店牌统一制作、学校周边环境清理、农贸市场内外整顿、铁道两侧卫生死角集中清理等活动,累计投入各类创城资金7000余万元;新招聘城市管理、交通协警65名,“扫盲点、清乱象、攻难点、提标准”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市容秩序有了明显提高,创建工作获得上级创城检查组和辖区居民的肯定。 城市管理有序推进。管理力度持续加强。重拳整治市容乱象,拆除户外广告1.3万平方米,统一规划设置店招店牌2900余块,更新外立面2.3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清理取缔占道书报亭79个;查扣非法营运车200余辆;全面清理取缔国治街北段、新淮路东段等骑路市场,拆除乱搭乱建800余处;在蚌医一附院周边区域试点运行道路停车收费管理,开展农贸市场、早夜市排挡系列专项整治,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国强路市场退市还路,对火车站、蚌医一附院、老财院周边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提升改造。城乡环境显著改善。环卫属地化管理全面落实,实施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及市场化运营管理,老旧小区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持续推进;辖区10条道路环卫作业服务、李楼乡环卫作业服务等两个市场化项目招标顺利进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基本实现。 平安建设不断增强。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依法打击“全能神”等邪教组织,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及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行为,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信访积案化解富有成效。强化领导包案、属地管理责任,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全年办结各类信访案件268件,化解积案69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依法治区和“六五”普法成效显著,“大调解”体系形成制度化,及时化解征迁拆违、企业改制等矛盾纠纷100多起,安置帮教、社区矫正依法规范运行,法律援助惠及困难群众502户1885人。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创新监管模式,根据行政辖区设置基层所,推行所长挂任乡街职务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商标侵权等案件,先后开展9次集中整治,市场经济秩序不断规范;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申报省著名商标2个并获批。安全生产不断加强。以消防安全和危险爆炸物品安全管理为重点,组织检查组30余批次,相继开展职业健康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等,检查企业260家次,责令整改安全隐患700余处、取缔非法生产小企业2家。 环境保护力度增大。加大对噪音扰民、建筑扬尘、废水排放的监督处罚,将大气污染防治列为政府重点工作;按照“工厂停产、商贸停业、工地停工、车辆停运、干部停职”的要求,严格追责问效;对渣土车、夜间烧烤、城市煤炉集中进行重点整治,全区连续三年被评为秸秆禁烧“无火点示范区”。 (五)攻坚民生事业,社会发展持续进步 加强优质服务,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相继投入民生资金4.2亿元,涵盖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24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投资3900万元着力改善办学条件,龙子湖实验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凤二小和煦校区及3所幼儿园建成使用;招聘编外教师44名,选派优秀教师赴上海跟岗学习,并与长宁区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特色办学,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特”的办学局面,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国家验收,自编地方课程《美育》受到教育部长亲自点赞。广泛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健身路径得到充实更新。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李楼乡卫生院、东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全区拥有一类综合医疗机构13个,床位850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60人,家庭医生试点工作初见成效;计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优惠奖励政策得到落实,性别比不合理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启动建设,免费开放文化站馆,开展各类免费培训班100期,受益群众达2万人次,“文化辅导培训下基层”被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辅导优秀品牌项目”;《兰花情》参加省“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鼓乡女儿》在“美好安徽舞起来”广场舞大赛中荣获全省第一名。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推进。专项列支1000万元,全力保障社区服务、村级党建、办公活动场所等基层政权建设;开展和煦、建华等城市社区标准化办公用房建设,汪圩、老山等5个农村社区办公用房相继建成。 群众福祉持续增进。完善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发放低保金2706万元,实现应保尽保;救助患重大疾病等特困弱势群体1810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城镇医保参保达到58512人,新农合覆盖率达到107%;开展就业帮扶行动,新增就业9518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申报个人小额贷款1048万元;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累计投入2400万元开工建设公租房200套、实施廉租房实物配租1100户、发放租金补贴359万元。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发放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资金41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