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2月1日在道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长 刘勇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大家连同《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始终坚持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突出工业兴产业,突出交通强基础,突出生态建靓城,突出民生促和谐,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赶超发展、共享发展,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十二五”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加快撤县设市和全面小康建设打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五年。强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被评为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十二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53.14亿元、152.55亿元、10.23亿元、48.79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93倍、1.80倍、2.83倍和2.33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1.26亿元、46.39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04倍、2.23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全部实现五年翻番。人均均量不断增加。“十二五”期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593元、1642元、20839元、12084元,分别是2010年的1.87倍、2.75倍、1.65倍、1.9倍,全部实现五年翻番,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30.5:26.3:43.2调整为26.3:27.2:46.5,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4.3%,提高4.8个百分点,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提高1.5个百分点。
——这五年,是基础产业实现大发展的五年。坚持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主导,现代产业体系初现雏形。新型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末,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5.74亿元,五年新增规模企业42家,全县规模企业总数达到65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8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道州工业园开发建成8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先后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湖南省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湖南省首批新能源示范产业园区、湖南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湖南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园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规模基地49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6个。脐橙种植总面积达到17万亩,总产突破10万吨。新建高产油茶基地5.5万亩,油茶低改16.5万亩。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家。农业机械发展到9.7万台(套)。道县成为湖南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设施蔬菜基地县,四马桥蔬菜基地、清塘室家蔬菜基地、濂溪万亩供港澳蔬菜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菜篮子”工程第一名。先后获评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脐橙)、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适度规模能繁母牛养殖示范县。商贸服务渐趋活跃。房地产业平稳向好,相继建成商业步行街、华诚新域、万和世纪城、海湘城等16个高品质住宅小区。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濂溪故里成功创建3A景区,和一大酒店、肯德基、苏宁电器、华耀影院等商业巨头纷纷抢滩登陆。县供销社跻身全省20强,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170家。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入驻道县。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国银行在道县设立分支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相继设立,农商行改革取得实效。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实现大改观的五年。“十二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25.09亿元,是前五年的2.38倍,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建设速度均创历史新高。县城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十二五”期间,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5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1.4%,城区绿化率达到36.62%。城区东南西北4个进出口通道全面建成,实施17条39.9公里城区主干道提质改造,基本完成主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完成20万米供水、排水管网提质改造,较好解决城区内涝问题,城区农贸市场、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公厕、路灯等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道路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十二五”期间,道路交通建设累计投入10亿元。拓改建干线公路75公里,道贺、厦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G207线道县段全面改造完成,G207线绕城段、S354线上关至湘源温泉公路启动建设。新建裴家渡大桥、洲背大桥等10座渡改桥计3000延米,改造加固乐善桥、杨家桥、乐福堂桥等91座危桥计5000延米。争取潇水大桥、濂溪桥危桥改造计划,并进行了设计。新改建农村公路602公里,新建农村招呼站86个,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入20亿元。完成83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1处,解决20.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万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8个、建设规模16.86万亩,新增耕地1.6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55万亩,建设标准烟田3.3万亩。被列为全国库区坡改梯项目试点县、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县、全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能源信息建设全面加强。“十二五”期间,能源信息建设累计投入10亿元。完成212个行政村农网升级改造,全面消除无电村。信息网络迅速发展,行政村通电话率和互联网开通率分别达到95%和65%,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县绿化造林24.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81%。泡水河等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境内七大水系得到有效保护。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基本完成。清塘镇荣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四马桥镇燕山脚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实现大突破的五年。坚持一手抓改革创新,一手抓开放对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重点改革风生水起。新一轮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挂账、职工置换身份补偿等工作有序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我县信托土地流转模式在全省推介。社会治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我县网格化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开放承接硕果盈枝。“十二五”期间,累计签定招商引资合同174个,实际利用内资158.6亿元、外资3.98亿美元,先后引进中国特变电工、三峡新能源集团、中国风电集团、中国华电集团、晶石集团、龙威盛科技、广隆科技等30余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实现引进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完成1.19亿美元,外贸企业由8家增加到20余家,原地现代农业、建溢鞋业等一批外贸企业实力增强。体制创新活力倍增。创新出台帮扶企业招工“23条”政策措施,有效破解园区企业用工难题。创新土地清收模式,清收盘活园区存量土地1800余亩,安排入园项目20余个。创新征地拆迁和补偿安置政策,加快了道州中路、道州南路、月岩西路、月岩东路建设。创新农业耕作模式,全省“稻稻油”生产、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绿肥生产、柑橘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等现场会都安排在我县召开。创新职教发展模式,校企合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道县经验模式。
——这五年,是群众生活实现大改善的五年。每年财政总支出的75%都用于民生事业,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五大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扩面提标。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从政策人群覆盖向普通人群覆盖延伸,新农合参合率、补偿率位居全市前列。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80笔、7844万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872笔、3.19亿元。新建廉租房、公租房9595套,实施棚户区改造3788户、农村危房改造8800套(户),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累计投入24.15亿元,是前五年的1.6倍。完成合格学校建设62所,实施一中、绍基学校等8所城区学校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新建教师周转房1700套,改造学校危房3.93万平方米;永州工贸学校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7项,申请专利916件,被列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县,荣获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卫生计生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疫病防控扎实有效,食品药品监管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进入省市先进县行列。文广事业日益繁荣,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成功申报鬼崽岭遗址、濂溪故里古建筑群以及月岩摩崖石刻、潇贺古道为“国保”单位,在乐福堂乡福岩洞发现迄今最早的现代人类牙齿化石。“数字道县”通过省市验收,广播村村通经验在全省推广。移民工作扎实推进,五年累计争取移民扶持项目资金3.5亿余元,开发了一大批库区优势产业,建设了一大批库区基础设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取得新成绩,民兵预备役部队为地方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同时,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得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监察、统计、物价、档案、供销、商管、物管、工商、质监、盐务、气象、水文、老龄、残联、史志、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都有新的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六五”普法顺利完成,荣获“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称号。连续五年实现现行命案必破目标,打击侵财性犯罪工作名列全市前茅,信访维稳工作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