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一年来令人振奋的发展成效,标志着湛江走过辉煌“十二五”。“十二五”期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历经考验,砥砺奋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征程。
五年来,湛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发展之变: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实现了从1000亿元向2000亿元的跨越;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累计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2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工业之变:钢铁基地、晨鸣纸业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和6个行业年产值超100亿元,工业结构有效改善,主导地位全面突显。港口运输、商贸物流、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粮食、蔬菜和热带作物产量居全省首位。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实现了城市之变:海东开发规模初具,海西提质成效明显,港湾清障圆满完成,“一湾两岸”生态型海湾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一批公园绿地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成使用,有效开展九洲江流域和市区河渠整治,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成为国家卫生城市。主动融入世界,实现了开放之变:中国海博会、水博会永久落户、成功举办,保税物流中心建成,对接东盟合作发展势头良好,成为首批“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实现了惠民之变:社会民生投入超过财政总支出的80%,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任务。
各位代表,经过“十二五”的奋斗磨练,湛江经济更加繁荣,城市更加美丽,社会更加进步。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的结果,是驻湛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使命必达的结果,是中央、省驻湛单位、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团结协作的结果,是省直部门大力支持、兄弟城市无私援助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奋发有为、顽强拼搏的结果。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湛江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二五”发展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实现湛江振兴,必须坚持信念在心,抓紧发展第一要务,胸怀理想、点燃激情、主动作为;坚持责任在肩,推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坚守“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坚持机遇在我,主动适应新常态,厚植发展新优势,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坚持实干在先,大干快干,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以行动落实,用结果说话,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坚持宗旨在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坚持法纪在前,遵纪守法,转变作风,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氛围。
过去五年,成绩固然可喜,问题必须正视。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部分重大项目推进缓慢;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不快,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对外交通条件亟待改善;港口竞争力有待提升;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社会民生欠账较多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付出更大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湛江市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市政府编制了《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决战“十三五”,全面奔小康,我们拥有宝贵的战略机遇,面临严峻的困难挑战。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艰难复苏,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湛江依然处在大有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湛江的机遇,在于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于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支持湛江建设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在于省委、省政府支持湛江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在于湛江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形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湛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变,特别是临港工业持续发展的趋势不变,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的趋势不变,社会“众创”热潮涌动的趋势不变,融入世界开放发展的趋势不变。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面临着后发追赶、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做大做优经济“蛋糕”的发展考验;面临着投入大、产出小,收入少、支出多的运转困难;面临着发展失衡、民生欠账和经济社会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全力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提振发展信心,提升发展能力,开创新常态下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体现在“奔小康、建中心、增后劲、优生态、惠民生”。“奔小康”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8年,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5个领域39项指标基本达标,全市小康综合指数达到97%以上,提前实现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迈进广东经济发展第二梯队。“建中心”就是加快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环北部湾临港产业、交通枢纽、区域物流、金融商贸、科教创新、文化艺术、医疗卫生、旅游度假、康体运动和会展博览“十大中心”地位有效突显,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业和基本公共服务三大优势全面提升。“增后劲”就是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区域增长极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突破;高铁、公路、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运行,交通条件全面改善,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优生态”就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争取完成“五城同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区城镇村五年行动计划,单位GDP能耗水耗、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处在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惠民生”就是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妇女、儿童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基本建立惠及城乡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动湛江发展迈上新台阶。我们要坚持创新引领,更大力度激活发展之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投资、消费、出口结构,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我们要坚持协调平衡,更大力度补足湛江之短。着力推进陆海统筹,完善半岛立体交通,建设半岛港口群,发展临港工业,壮大海洋经济,实现蓝色崛起;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强化“一湾两岸”中心城区龙头引领,聚焦县城支撑节点,做强县域经济,形成区域城镇链。我们要坚持绿色低碳,更大力度呵护湛江之美。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城市与产业双重转型,加快建设“三个城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永葆天蓝、地绿、水清。我们要坚持双向开放,更大力度实现湛江之变。坚定方向,发挥优势,深化合作,外接东盟、欧美,内联北部湾、珠三角,建设“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我们要坚持共建共享,更大力度夯实民生之本。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市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三、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的总目标,紧扣结构深度调整、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这一主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陆海统筹、城乡协调和创新驱动,推进城市与产业转型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港口吞吐量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58‰以内;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实现发展预期目标,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弄懂弄通“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十个更加注重”要求,加快工作重点转变。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综合施策优化发展环境,精准发力稳定经济增长。壮大实体经济。实施“去、降、补”行动方案,着力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打好降低企业交易、人工、社保、财务、物流成本“组合拳”,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不合理收费,编制涉企收费清单目录,落实结构性减税优惠和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推进电价市场化和流通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电与物流成本。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确保中央、省市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各类帮扶、奖励政策全面落实到民营企业,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务实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少对民间资本的不合理限制,聚力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采取兼并、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方式,帮扶困难企业,妥善处置“僵尸企业”,促进优胜劣汰和市场出清。强化经济运行预警监测,加大价格监管。改进统计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突出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建成“南方海谷”启动区一期工程,完成投资6.8亿元;加快霞山智慧产业城建设;坚持同步推介招商,落实中冶集团海水淡化等20多个入驻项目,建设创业生活、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创新社区,打造“众创”新高地。支持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等驻湛高校创新发展。支持发展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鼓励县(市、区)及社会力量发展众创空间和网络众创平台,支持企业采用众包模式聚合员工智慧和社会创意,提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运营维护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申报国家高新区。加快发展实物、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用好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和创业投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的社会氛围。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根本,建设北部湾人才高地。着力优化人才环境,加强和改进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及评选交流工作,切实解决引进人才落户、子女读书等实际困难。办好第二届“南方海谷杯”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和“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
强化有效投资。坚持在基础设施、农村水电气路、城市快速交通、地下管廊、保障性住房和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公共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参与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支持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健康发展。推广PPP模式,实施海东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奋勇高新区军民结合产业园基础设施等示范性项目。年内安排重点项目174项,开工47项,建成16项,完成投资349.3亿元。扎实推进“十百千投资计划”和“乡贤反哺工程”,确保签约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成。注入有效资源,鼓励发行债券,增强基投、交投、水务和旅游集团投融资能力。
扩大新型消费。加快改造城市商圈,鼓励餐饮、零售、住宿等传统商业发展O2O模式,推行“网订店取”,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动养老家政、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开拓电子商务市场。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支持房地产企业实施库存商业、办公用房“商改住”,将库存商业地产改造为创客空间或商住复合式地产。优化公积金住房提取使用政策,增强职工购房能力。加快宽带提速降费,扩大信息消费,挖掘农村信息消费潜力。落实带薪休假,鼓励旅游消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稳定出口增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促进外贸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扩大东盟市场,深耕欧美市场,拓展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用好出口信保等金融工具,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创建境外市场公共销售平台,发展便利跨境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口岸网络平台,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申请设立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创建宝满国际卫生港和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品质、个性、绿色、体验和智能等多样化消费需求,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