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枝花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杨自力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回顾“十二五”,我市建设发展取得新成绩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呈现持续下行的复杂态势。面对严峻挑战,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加快建设”“三个走在全省前列”,坚持不懈打好“六大硬仗”,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与“十一五”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由523.99亿元增加到925.18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GDP突破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3.44亿元增加到286.20亿元,年均增长14.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8.78亿元增加到53.34亿元,年均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5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1倍。按统计新口径初步核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286元增加到30362元,年均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757元增加到12861元,年均增长13.9%。
——城市品牌初步塑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成为彰显我市新形象、体现发展新内涵的重要品牌。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和潜力最大的钒钛低(微)合金钢机械深加工产业基地,成功举办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钒钛及相关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升,初步实现了工业结构以钢铁为主向钢铁钒钛并进的战略转变。启动实施“五创联动”,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复审,加快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花城景观打造卓有成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初步实现了从生产型工矿城市向综合型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重大转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以体系为支撑、向特色要效益”的山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道路,成为全国以整建制形式跻身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两个城市之一,是全省唯一的高效节水农业试点市,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的有效提升。在全国创造性提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概念并持之以恒推动建设,圆满举办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品牌成功打响,初步实现了从单一型旅游向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突破。
——发展空间有序拓展。修编完成《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深入贯彻全域规划理念,成功打造红格、白马等特色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统筹实施旧城改造,全面启动并有序推进新区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区初具规模,城镇化率由60.1%提高到64%以上,建成区面积由54.6平方公里扩大到74平方公里。加快建设城乡路网、电网、通信网,国省干线三年攻坚全面完成,炳仁路后段、龙密路、炳二区主干道、新密地大桥等建成通车,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电力主网结构更加完善,建成全国首个全光网城市。
——转型活力持续激发。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国投、建设两大集团,市属经营性国有企业总资产较“十一五”末增加182%。市商行跨区域发展,市农商行组建运营,县域及三农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434项减少到22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资源税改革、矿山复垦等纳入全国试点,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二。招商引资累计履约项目1309个,到位资金220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29.8%。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80.38亿元,较“十一五”增加114.08亿元,年均增长13.3%。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7%以内,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养老、医疗社会保险待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3万套、竣工2.1万套,搬迁安置采煤沉陷区居民2074户,住房保障覆盖率达26.6%。初步建成区域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高地,基础教育保持全省先进水平,普通高考成绩连续七年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在全省实现“四个率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成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11个,市中心医院被确定为攀西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领头医院。全力打造“平安攀枝花”升级版,全面完成“六五”普法,群众安全感测评满意率年均达93.7%。妥善处置“8·29”煤矿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17个民族乡镇地区的生产总值从27.2亿元增加到51.8亿元,年均增长13%。农村贫困人口从85732人减少到19985人,贫困发生率从16.8%降至3.8%。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下同)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8%。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首抓项目稳定社会投资。建立完善PPP项目库,储备项目43个,其中4个进入国家项目库。金沙水电站、中国重汽矿用车生产线、观音岩引水、马鞍山水库、梅子箐水库(扩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攀钢钒950生产线技改、桐子林水电站、大面山风电一期、万家山光伏发电等项目竣工投产,银江水电站正式签约,毅德城、碧桂园等项目落户我市。福建金飞鱼、上海四极、天津致远、湖南红宇等知名企业与我市企业实现战略合作。全年新签约项目294个,其中投资额5亿元以上项目46个。
二是狠抓产业力促转型升级。在钢铁、矿业、煤炭等传统产业深受市场冲击的情况下,机械制造产业逆势增长12.9%,钒钛特色产品进入军工等高端领域,太阳能、风电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全省首个农风光互补项目在我市建成,工业多点支撑格局逐步形成。跻身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钒钛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全国金属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9.3%。着力做精现代特色农业,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突出品牌打造,加强市场营销,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延伸产业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论坛,新增芒果1.4万亩、早春蔬菜2000亩。加快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圆满承办第六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被纳入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广联盟,被确定为中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旅游总收入增长34.6%。制定《攀枝花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4-2020)》,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投用,电子商务营业额从2014年的4亿元猛增至105亿元。房产新政带动房地产市场回暖,商品房销量增长12.9%。
三是细化举措帮扶困难企业。进一步完善稳增长措施,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府搭桥贷款政策,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开发投资基金,建立完善市级领导直接联系企业、重点支持企业“红名单”、企业首席服务员、以纳税信用换取贷款信用等制度。实施“两降一缓三补贴”援企稳岗政策,企业少缴社会保险费8000万元、缓缴2.34亿元,发放稳岗补贴8452万元。强化要素协调保障,85%以上的工业企业享受电价优惠,企业铁路运费下降20%以上。发行全省唯一一支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21户企业受益。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发展,攀钢集团新增重轨产能45万吨,东立科技、钢城集团卓越钒业在新三板挂牌。
四是深化改革凝聚发展动力。努力做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先行先试各项工作,启动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全球公开招标项目13个,攀钢高钛型高炉渣提钛及综合利用取得突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按计划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特色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米易被纳入全省首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县,盐边被确定为林权抵押贷款省级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医联体全覆盖,成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生态文明体制、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等改革稳步实施。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新开通至深圳航班,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建成通车,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攀大(理)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举办攀枝花—东盟经贸合作会、攀台现代特色农业和康养产业合作交流会,与成都市、北京市西城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7亿元,减免税收1.39亿元,扶持875人自主创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516名,十九冶职工曾正超成为中国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第一人。全面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073户,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27亿元,增长8.5%。
五是优化环境打造宜居城市。“五创联动”年度攻坚项目基本完成,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取得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资格,完成国家园林城市申报准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开展市区视野区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新增公共绿地2.69万平方米。乡村环境持续改善,新建幸福美丽新村76个、新村聚居点32个,建成农村廉租房161套。加快建设彝家新寨、民族团结进步新村,边远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六是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投入资金40.9亿元,98项民生工程完成93项,其余5项因规划调整等原因暂缓实施或跨年完成。全力推进扶贫攻坚,通过“五个一批”脱贫6704人。将农村低保标准从2500元/年提高到3251元/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加225元/月,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率达100%,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免除2.1万名幼儿学前教育保教费,义务教育“三免一补”、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实现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449户,危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达54%。在全国“2015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榜”中,我市名列第75位,位居全省第一。
七是统筹施策发展社会事业。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检查验收通过率在全省仅次于成都,市建筑工程学校成为全国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加成,医保实现省内定点异地及时结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省级考核名列全省第一。成功举办纪念攀枝花开发建设50周年系列活动,三线建设博物馆、苴却砚博物馆建成开放。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社区(村)全覆盖,法治示范创建工作全面开展,社会治理能力综合测评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在全省群众安全感测评中位居前三。启动创建四川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在西南地区率先建成特种设备智能化监管平台。全面加强生产、交通、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稳步推进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扎实开展国防建设。人防、国安、检验检疫、海关、气象、供销、档案、机关事务管理、防震减灾、地方志、邮政管理、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八是转变作风加强自身建设。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窗口标准化体系建设,审批项目即办率达71%。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下放市级管理权限40项。着力打造“阳光政务”,主动依法公开行政权力事项6174项,市政府门户网站跻身“全国地级市政府网站10强”。自觉接受各界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34件、政协提案243件,办理12345市民热线和“市长信箱”反映事项15499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出台市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差旅费管理等制度,市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7.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压实“两个责任”,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查办违纪违法案件380件。
各位代表,受国际矿产品价格低迷、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未能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未能完成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瓶颈尚未完全破解;三是城乡发展还不平衡,边远民族地区同步奔小康难度较大;四是民生事业欠账较多,社会管理、城市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也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执行落实不力等问题,离群众满意尚有差距。
但令人振奋的是,五年来,我们危中寻机,推动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功落地,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形成了“四区驱动”新格局!我们真抓实干,保障性住房、新农村建设、社保体系、社会治理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获得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诸多殊荣,被授予“中国智慧城市推进成就奖”,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开创了改革发展新局面!我们敢闯敢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争创长江上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南向开放门户等战略定位获得国家及省上的肯定和支持,奠定了下一轮开发建设的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克难奋进不懈怠,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各级各部门努力拼搏,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驻攀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在攀创业发展的建设者、投资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布局“十三五”,推动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