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2月1日在邯郸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邯郸市人民政府代市长樊成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有效应对复杂形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五年,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拼搏竞进,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圆满收官”。 五年来,我们凝心聚力上项目、稳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坚持以有效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累计建设省重点项目185个、市重点项目1017个,格力智能装备基础件产业基地、中建材凯盛君恒药用玻璃、中国船舶718所特种气体、北方阀门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十三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636.6亿元、年均增长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87.8亿元、年均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1%,全市经济稳定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我们持之以恒调结构、转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确立“532”主导产业和33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三次产业比例由10.9:50.5:38.6,调整为10.4:43.2:46.4,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去产能坚决有力。累计压减退出炼铁产能1238万吨、炼钢产能1157.6万吨、煤炭产能1152万吨、焦炭产能1161.2万吨、水泥产能88.3万吨、火电产能74.1万千瓦,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三年千项”技改工程圆满完成,13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建成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服务企业66家、转化设计成果22项。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发展,列入省重点产业集群17个,数量居全省第一。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网络等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形成1000万台空调、1400万部手机、1500万套智能穿戴产品的年生产能力,“邯郸制造”走向全球。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连续举办五届市旅发大会,方特主题乐园、东太行等景区开业,5A级景区达到2家,4A级景区达到15家。美乐城、万达广场、冀南快递产业园等项目投入运营,带动商贸物流业提档升级。 五年来,我们全力以赴治污染、减排放,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PM2.5平均浓度从91微克/立方米降至56.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由169天增加到221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51.98万户,全市平原地区农村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全社会削减煤炭消费1036万吨。累计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30271家,钢铁、焦化、电力等重点行业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全面落实河湖长制,重点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劣Ⅴ类水体和主城区黑臭水体得以治理改善,累计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4.1亿立方米。治理露天矿山240处,土壤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完成营造林458.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7.7%提高到35.1%。邯西生态示范区建设已见成效,紫山、九龙山、大磨山、康湖、沁河等景区连点成片,邯郸植物园开园,为市民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五年来,我们多措并举提能级、补短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规划体系日益完善,顺利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市区面积由655.7平方公里扩大到2683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拓展优化。东湖新城“四纵六横”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中央商务区加快建设,市客运中心、市科技中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群艺馆等投入使用。改造城中村64个、老旧小区1064个,打通断头路27条,供热、供水、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完善提升,生活垃圾分类逐步推开,老城区旧貌换新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太行山高速公路邯郸段、邯郸火车站新站房、邯郸机场三期等竣工投用,机场航线通达国内23个城市,全市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总里程分别达到600公里、534公里、1631公里。引漳济沁工程建成通水,南水北调配套水厂水源切换,315万群众喝上长江水。全市电网建设累计投资127.6亿元,变电容量增长30%。建成2个国家卫生县城、10个国家园林县城,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59.33%。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强三农、固基础,农业农村发展日新月异。连续9年跻身全国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行列,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3家、农业科技园区6家、重点龙头企业34家,创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全覆盖,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9%。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实施,建成全国美丽乡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310个,累计完成1702个村庄污水治理,改造农村厕所121万座,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978公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任务、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圆满完成,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实现“消零”。 五年来,我们毫不动摇抓改革、促创新,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多点发力。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改革部署,883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市县机构改革顺利实施,建立四级政务服务体系,100个高频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实现1日办结,市场主体由38.1万户增加到89.8万户。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304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7%。地方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挂牌上市企业达到77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2万家,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5个、星创天地62个、众创空间2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0个,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60%。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京津转移合作项目130个,总投资1305亿元。借力“一带一路”走出去,文安马来西亚、新峰埃及等对外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出口总值年均增长7.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7.6亿美元。 五年来,我们千方百计惠民生、防风险,社会发展大局和谐稳定。接续实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2570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7020元,年均增长8.7%,居民收入增速明显跑赢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69.2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十六连增,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55%和105%。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6个贫困县(区)、5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2800元,增长到9145元,精准防贫机制和扶贫“微工厂”做法全国推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现统筹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265个、失能和部分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18个。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5.3万套、农村危房9308户。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59所,改扩建乡村校舍66.7万平方米,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冀南技师学院建成投用。214家乡镇卫生院与5374个村卫生室实现一体化管理,市儿童医院建成投用,“健康小屋”、DRG医保支付改革经验全国推广,防控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有力有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4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7项,精心举办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中国吹歌节、中原民间艺术节,“群众文化大舞台”“阳光娱乐”等活动惠及百姓,电视剧《太行山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建成冰雪运动场馆29个,提前实现“300万人上冰雪”目标。平安邯郸建设深入推进。569个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项目出列,2.3万件信访积案得到化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累计打掉涉黑犯罪组织21个、涉恶团伙133个,查处“保护伞”217人,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各领域重大风险基本可防可控。全力抗击“16·7”特大洪灾,高标准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提升,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邮政通信、外事侨务、史志档案、人民防空、气象地震、援藏援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