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4日在衢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衢州市市长 汤飞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全面落实“1433”发展战略体系,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从蓝图走向现实。 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39亿元、年均增长6.4%。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2%和9.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分别增长98.3%、53.2%。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47.4%、26.9%。 交通先导取得新突破。杭衢铁路全线开工,机场迁建选址获批。衢九铁路、衢宁铁路、杭新景高速、美丽沿江公路等建成通车,人均铁路里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37倍,人均公路网密度列全省第3。衢州港龙游港区、衢江港区开港运营,货物总吞吐量突破300万吨。民航通航城市从3个增加到16个,旅客年吞吐量达到40万人次、增长90.6%。 城市建设打开新格局。南孔古城、核心圈层、高铁新城“三城记”建设开篇起势。四省边际中心医院、体育中心、文化艺术和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在望,书院大桥、西安门大桥、礼贤桥、盈川东路投入使用,火车站片区、斗潭片区、衢化片区有机更新。衢州荣获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全市城镇化率从50.2%提高到2019年的60%,常住人口连续4年净流入。 产业创新增添新动能。全市新增百亿企业1家、10亿企业29家、亿元企业10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26家增加到467家,连续2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市公司从3家增加到8家。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平台列入省“万亩千亿”平台。衢州高新园区入围全国化工园区15强。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巨化技术中心成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 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全面启动,农房整治风貌提升全域推进。垦造耕地12.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8.2万亩。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1个。粮食安全考核实现“十连优”。“三衢味”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创建省级美丽城镇10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14个。新增省高等级民宿40家。建成乡村振兴讲堂1483家。房地信息系统全面推广应用。 生态文明展现新作为。衢州成为首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84.9%提高到96.4%,PM2.5浓度均值从4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市域出境水水质从Ⅲ类提高到Ⅱ类,六夺“大禹鼎”。衢江牛头湾整村搬迁、江化基地关停、常山钙产业整治顺利完成。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验收,开化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重大改革培植新优势。政府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成果,营商环境建设成为全国标杆,“最多跑一次”改革全省领跑,基本建成“无证明办事之城”和“掌上办事之城”。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开发区(园区)平台空间和体制机制实现大整合大提升。市属国有企业资产突破千亿大关,全市AA及以上评级国有企业从2家增加到18家。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走在前列。 区域开放迈出新步伐。全面“融杭联甬接沪”,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加入杭州都市圈,接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市外科创飞地达到29万平方米,成为开放发展的新平台。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启动建设。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成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建设绽放新光彩。“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深入人心。全国文明城市高位创成。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形成品牌,“最美衢州人”不断涌现。新建“南孔书屋”37家、农村文化礼堂776家。九华“立春祭”入选人类非遗名录,姜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庙山尖、孟姜村古墓葬和山崖尾遗址入选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江郎山·廿八都成功创建5A级景区。水亭门街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雾山五行》被誉为国漫新标杆。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果。市县两级财政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4%。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新改扩建幼儿园86所、中小学校93所,新增学位49140个,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实现全覆盖。衢州学院、衢职院加快高质量发展。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从4.96张提高到6.39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93人提高到3.38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省0.6岁,荣获“世界长寿之都”称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同标。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75%、99.97%,均居全省第1。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五连创”。 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雪亮工程”全国领先,村情通、邻礼通、政企通“三通一智(治)”成为城乡智慧治理新样板。“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全域试点,“一件事”集成改革率先突破。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166件、政协提案1978件,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3项。省“无信访积案县”实现全覆盖。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0%、74.8%,连续14年获评省平安市。 各位代表,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战疫情、促发展,聚焦聚力“三个年”,付出了倍加艰辛的努力,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果: 我们在大战大考中交出高分答卷。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实现了“两战赢、两领先”。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严格落实“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发动最广泛的力量群防群控,集聚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救治患者。自去年1月23日全省进入一级响应,仅用11天就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再用1个月实现所有病例治愈“清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5例(含境外输入病例1例),治愈率100%。先后组织3批次52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持久战,有效抵御多轮疫情输入风险。经济发展实现争先创优。2月3日率先部署复工复产复市,建立市政府领导挂联区块服务发展机制,及时出台抗疫扶企“衢十条”,调整优化“四大专项”政策。合力开展“五减”共克时艰行动,落实中央“两直”资金29.8亿元,为企业减负103.7亿元。大力实施促消费政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增长36.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空前,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8.5%、27.4%,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75个百分点。在全省“争先创优”三次月度“赛马”中连续进位,先后取得第4、第3、第2的优异成绩,江山、龙游两个案例成为全省“最佳实践”。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增速全省第3,是近7年来最好排名。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6项增速排名全省前3;与2019年相比,8项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