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1月16日在周至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周至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旭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2018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县发展过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任务之重、处境之难、压力之大,超过了已往任何时候。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1]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砥砺奋进,负重前行,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一)攻坚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促投资、补短板、增后劲,谋划实施了一批打基础、谋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整体提升”的特点。“领导包抓、板块推进”的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制,进一步优化完善,“一个板块、一个总指挥、一套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抓到底”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各板块主动作为、破解难题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更加浓厚。截止2018年底,8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5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01.8%。紧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年累计接待客商185批562人次,洽谈项目45个, 上海红星美凯龙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县。丝博会暨西洽会签约项目49个,计划总投资592亿元。抢抓政策机遇,大力推行PPP模式,策划包装项目87个,计划总投资540亿元。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52.88亿元,增长7.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8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亿元,增长7.4%;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9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62亿元,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5.5亿元,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5711元、12084元,分别增长7.9%和9.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7.2%。新增个体工商户7526户、企业901户,分别较上年增长138%和29%。三次产业占比为23:21:56,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 (二)聚焦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持续推进。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八个一批”[2],聚焦“577”标准[3],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全面完成了4509户14328人脱贫,63个贫困村退出,完成了贫困县摘帽县级自查自评和市级核查。一是产业发展带脱贫。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产业帮扶模式,25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2.07万建档立卡户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注入启动发展资金5350万,扶持组建10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贫困户提供3000—5000元的产业发展帮扶资金,助力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全年整合使用各类扶贫资金3.99亿元,扶持带动2.15万户贫困户发展猕猴桃、杂果、苗木、蔬菜等经济作物8.34万亩,养殖畜禽9.28万头∕只∕羽,养殖中蜂1.71万箱。投入资金253万元,建成爱心超市150个,实现了镇街全覆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160元“助农保”综合保险,累计理赔5124笔928万元。二是公共服务促脱贫。帮扶贫困群众就业5468人,开发公益性援助岗位1066个。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四重保障”[4]政策和定点“一站式”即时结算制度,有效解决21785名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落实各学段教育资助政策,资助学生15891人。建立“扶贫、低保”两项制度互享互通机制,2810户在册贫困户纳入兜底保障范围。三是基础设施稳脱贫。实施“村村通”项目366公里,全县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路率达到100%。实施贫困户C、D级危房改造1071户,兑付补助资金3790万元。马召辛口、集贤金凤、骆峪黄湾3个移民社区安置房全部建成,471户2099人入住新居。四是社会帮扶助脱贫。省市县派驻挂职和驻村干部454人,支持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4830万元。通过“万企帮万村”帮扶16个贫困村,带动890人脱贫。太仓周至对口帮扶深入推进,启动实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26个,投入资金2085万元,带动贫困户353户1149人;成功举办苏陕协作周至专场招聘会和“太仓·周至周”活动,为2661人解决了就业。“助农保”综合保险入选《国务院保险扶贫十大典型案例》,我县先后被评为“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县”“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 (三)严守保护红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坚持把秦岭北麓违建整治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由19名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组成的9个专班、12个工作组,以及沿山和山区12个镇的领导和干部,冲在一线,夙夜作战,敢于扛责任,勇于破难题,在全市率先完成秦岭北麓违建整治任务。累计排查点位3.4万个,拆除违法建筑59处,拆除面积7.47万平方米,复绿20万平方米。特别是楼观古镇违建别墅全部拆除到位,依法收回土地143亩。砂石资源整治持续有力推进,源头管控、定点检查、机动巡逻等机制有效落实,查处非法运砂车辆846辆,立案调查385次,逮捕拘留78人,盗采砂石、非法拉运等违法行为得到进一步遏制。土地违法专项整治扎实开展,累计拆除清理违法用地96宗、违法建筑9698平方米,退还土地703亩,恢复耕地536亩。坚持“甄别研判、分类处置”,“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有序推进。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力推进黑臭水体和水源地问题整治,河道卫生、水环境持续改善。国道108黑河桥上游拦水坝工程、渭河周杨大桥段滩区治理工程全部完工。省道107楼观至马召段绿化工程加快实施,栽植乔木近万棵、灌木1.4万平方米。“八绿工程”[5]扎实推进,栽植各类苗木123万株,“五路”[6]两侧增绿1168亩。全面推行治污减霾网格化管理,建立三级网格20个、四级网格392个,完成煤改电、煤改气4.77万户,整治“散乱污”企业252家,各镇街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全面建成投运。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04天,较上年增加31天。我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 (四)围绕提质增效,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1、现代农业质效齐增。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周至)精品苗木花卉推介交易会”“第七届全国猕猴桃研讨会暨2018西安周至猕猴桃主题年会”。“全国猕猴桃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周至猕猴桃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以42.3亿元再次蝉联中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周至猕猴桃”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点成功创建,我县荣获“中国猕猴桃之都”“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先进县”称号。改造猕猴桃园区5000亩,新增苗木花卉1万亩。积极应对春季冻害天气,累计为农户赔付199万元。建成规模化蔬菜园区11个,创建市级现代化农业园区2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马召镇被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县电商体验中心•猕猴桃主题馆投入运营,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20个镇级服务中心、150个村级服务站顺利建成,县电商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阿里巴巴天猫优品34个镇村服务站建成投运,全县电商销售交易额突破30亿元。积极推广丹阳联村党委“三变”改革[7]成功模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我县被授予“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集体”和“陕西省新一轮改革试验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