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1月9日在本溪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田树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本溪发展史上又一个不平凡、不容易、不简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实施“一带五基地”“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以“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为主要抓手,抓项目促发展、抓稳定促和谐、抓党建促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实现了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良好开局。 从全年看,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总体向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要指标实现正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813.2亿元,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231.5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4.7亿元,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5亿元,增长2.5%。 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工业投资119亿元,占总投资比重达51.4%,增长71%,投资占比近五年来首次过半。尤其是制造业投资76.81亿元,占总投资比重34.4%,增长101%;高技术产业投资13.9亿元,占总投资比重6.2%,增长89.3%;民间投资134.94亿元,占总投资比重60.4%,增长27.5%。 一批重点项目工程竣工使用。投资20亿元的福耀玻璃两条生产线点火,投资15亿元的天士力东北现代中药示范工厂项目投产,投资7.2亿元的上药集团研发中试基地和人参精加工项目部分投产。投资10亿元的腾龙房车项目主体完工。投资8亿元的万达广场和投资2亿元的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投资16.8亿元的“引观入本”输水工程,历时5年建设正式通水使用。辽中环线高速公路铁岭至本溪段、沈本线响山子至滨河南路段改扩建二期、集本线(本桓线)三架岭隧道及引线改建、田桓铁路和本宽线北大岭隧道等交通工程竣工通车。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75%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确保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9%。基本退休金月人均增资128.6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61元,增长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85元,增长6.5%。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做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 坚定不移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全力服务本钢发展,市政府与本钢开展全面合作,20户地方采选企业向本钢供应铁精粉330万吨,启动建设恒达钢铁物流园,废钢铁加工配送基地挂牌运营,远通物资、钢联金属企业加快释放产能,辽宁吉和源100万吨废钢铁加工项目投产。高新区销售收入超亿元品种7个、超亿元企业30户,实现税收7.91亿元,其中纳税超千万元企业16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0亿元,增长17.8%;实现税收50亿元,增长24.6%。 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云山滑雪场、虎谷峡、大峡谷等项目建成运营。天著温泉、熙康云舍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本溪水洞通过世界纪录认证,被誉为“世界最长可供连续乘船游览的地下暗河景区”。建设13处乡村民宿,建成48处旅游公厕。全年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保持10%以上增长。全市实现新增本外币贷款115.2亿元、社会融资总量124.5亿元。市商业银行成功更名为本溪银行,新增金融机构3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引领,持续推进种植结构调整。落实北药产业发展规划,新增耕地中药材种植面积8630亩。全域种植黄精2100亩,发展刺五加18.1万亩。千亩软枣猕猴桃、裕祥明菌业木耳、云南农业大学院士工作站林下有机人参种植、同仁堂和天士力参茸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投产。新增林下药材和山野菜基地4.45万亩、干坚果经济林基地2.55万亩。新组建林业新型经营主体35个。3058名贫困人口、17个贫困村实现脱贫。 加快发展民营企业。制定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9条政策举措。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减收3.9亿元,全年实现“个转企”431户、“小升规”21户。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6810户,增长17.5%。 (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市政府部门由42个减少到29个;全市参改的事业单位由1261家优化整合为123家,总体规模压缩90%以上。 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市34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完成4户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年度任务和纳入省考核的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公布“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2011项,实现与省政务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一库管理、数据同源”731项。高新区“3550”集中审批在全市推广,“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市推开。落实“七个不允许”要求,严格执行企业评议部门单位服务制度,对不满意率超过5%的12个部门进行了约谈,曝光典型案例21起,处理责任人160人次。 全力以赴招商引资上项目。围绕钢铁、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十大重点领域全国50强企业,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共签约项目114个,总投资391.8亿元,其中67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建立领导干部包扶重点项目制度,推动了40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加快实施。向上争取资金50亿元,增长10%。确定了各县区飞地经济园区,明确了高新区和桥北经济开发区两个市级飞地经济园区载体,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建设,深化与泰州市对口合作。 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7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71项。高新区获批国家打造科技支撑型特色载体,华润三药完成999小儿感冒颗粒划转并正式投产,上海绿谷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完成三期临床并已向国家申请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