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河南省)2018年罗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罗山县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1 发布时间:2018-04-24 08:17:09
摘要: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初步预计,全县生产总值187亿元,增长7.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187亿元,增长1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亿元,增长15%,居全市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
yyE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五)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重农强农yyE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稳妥推进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分置,制定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鼓励的原则,持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扶持培育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争取成功申报市级龙头企业1-3家。二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绿色生态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打造农业“163”产业工程,即: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茶叶、蔬菜、畜禽、植物油、水产、花卉苗木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互联网+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现代物流业三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积极申报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县。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加快培育并积极申报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争取成功申报1-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兴罗杯”竞赛活动,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继续实施小农水项目县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建设工程,实施山店乡、莽张镇、彭新镇、潘新镇土地整治项目,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建35千伏线2条、10千伏线37条,加快推进乡镇管道天然气项目,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四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畅通、垃圾治理净化、污水处理无害化、乡村绿化、村庄亮化等五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大力实施文明风尚、文明创建、文化惠民、道德典型、移风易俗等五项文明乡风民风建设示范工程,教育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有效整治村容村貌,让农村环境更整洁、村庄更宜居、生活更美好。yyE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六)坚持壮大三产,持续繁荣服务产业yyE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品化发展旅游业,专业化发展电子商务,规模化发展商贸物流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全力打造旅游精品。以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旅游产品,打响罗山旅游品牌,着力建设集宗教文化、红色教育、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民俗节庆等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示范县,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以上。抓紧编制《罗山旅游产业规划》,加快报批《灵山风景名胜景区总体规划》,完成灵山生态停车场和新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实施何家冲纪念园整体提升项目,新建旅游厕所77座。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功能,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启动云禾山水多彩田园综合体、隐湾美丽乡村泛旅游开发和灵山特色旅游小镇项目建设,致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和特色乡村游。积极开发罗山皮影、茶叶、字画等旅游商品,大力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实用人才培训,启动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星级评定工作。着力打造朱鹮、白冠长尾雉特色生态园,力争建成国际化观鸟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将电子商务作为激发经济新动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订单式农业,积极搭建本土优质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做大做强电商经济。持续加大跨境电商扶持力度,支持尚峰商贸、香港铭丰等一批跨境电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启动实施禅茶特色商业街项目,尽快启用鼎盛广场,加速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业集群,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亿元,增加值突破7.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800人,入驻企业达到115家,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到55家。四是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力争投资20亿元的豫南商贸物流城项目尽快落地,启动谷泉物流中心和天山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稳步发展小额涉农信贷业务,加快培育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完善设施,规范服务,着力提升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yyE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七)坚持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yyE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围绕破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是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信息化建设,发挥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监管平台的作用;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互联互通、网上网下一体、公开透明的政务服务创新体系;全面实施“三十五证合一”改革,巩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成果,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二是深入开展财税体制改革。用好用活财政专项资金,创新资金分配使用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和财政资金杠杆调节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推进预决算公开,细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提升财政工作透明度。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人事薪酬、医保支付、医疗监管等方面改革,进一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四是持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成好我县承担的扶贫开发综合改革、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进农业补贴办法四项国家农村改革试点试验任务;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深化水利改革,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五是积极推动其它重点领域改革。重点推进行政管理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公车改革等,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排污许可、环境质量信息公开、环评制度、污染源监管等领域体制改革任务。yyE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八)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加强生态建设yyE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发展始终,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绿色发展进程,不断提升生态罗山建设水平。一是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启动实施“清洁土壤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等措施,狠抓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不放松,确保PM2.5、PM10浓度稳定下降,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0天以上。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全面推行河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建立土壤修复治理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饮用水源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的监管,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二是持续加强生态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启动36公里沪陕高速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74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6.5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4%以上。继续保持河道采砂综合治理高压态势,确保河道采砂依法、科学、有序进行。实施龙山水库、石山口水库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强化环境准入制度,逐步完善覆盖所有污染源的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施企业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三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牢固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狠抓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项目实施,充分发挥节能减排项目的示范效应,努力实现结构节能。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加强减排项目运行监管,确保完成市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皖ICP备14012504号-4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皖ICP备14012504号-4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