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东县以落实合肥市“1331”空间战略统领城乡发展建设,形成了以“三区三镇”为核心、建制镇为支撑、美好乡村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目前,“三区三镇”范围内城镇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5万人。被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肥东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安徽省产城一体试点园区”。 突出中心布局,构建完善城镇体系 倾力打造“三区三镇”。把最具城市化基础和条件的店埠、撮镇、桥头集、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筹)作为整体,按照“三镇融合、三区协同、产城一体”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与合肥市中心城区及巢北经济开发区协同发展。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坚持非均衡、错位发展,建设三类型小城镇:一类为旅贸型集镇,重点发展旅游、商贸业与生态农业,打造宜游、宜居的新市镇;二类为工贸型集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为城市的配套服务产业;三类为农贸型集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及涉农服务的商贸业。长临河镇已被确定为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合肥市“十二五”规划镇级市改革试点。规划管理体制创新。创新县规划委员会决策议事制度,在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上,坚持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与中心城区全面接轨、等高对接。重大项目以及沿城市主要道路项目规划方案均提请市规委会研究确定,项目审批严格按照城市设计的既定要求实施。 突出产业支撑,不断提升发展活力 工业方面,重点推进肥东经济开发区和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扩区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进产城一体。肥东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4.26平方公里(至2020年),建成区面积已达12.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3万人,从业人员4.2万人,形成了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家电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被列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方面,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3.3万亩,占全县承包耕地的40.3%;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5家,凯利粮油、真心食品等本土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年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现代服务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了包公故里文化生态园、岱山湖、龙泉山等旅游景点;积极开发融六家畈特色风情古镇、长临古街、白马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为一体的环巢湖旅游开发带;做大做强撮镇镇省级商贸物流开发区,目前园区入驻亿元以上项目48个,总投资规模156亿元。 突出基础先行,逐步增强承载能力 加大小城镇建设财政投入。自2013年起,县财政专项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9100万元,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乡镇辐射。目前已建成一座日供水10万吨的城市供水工程。投资1.74亿元新建供水管线150公里。完成“天然气镇镇通”工程。推进城乡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县城建设为龙头,每年城建投入均超20亿元。高标准建成包公大道、环巢湖旅游大道、合店路、合马路一期等县城外部路网工程,开工建设繁华大道、新安江路东延、东城新市镇主干路网等工程,有7条大道直通合肥主城。新建和改造了桥头集路等26条约65公里的城市道路,实现了县城所有道路升级改造。注重人居环境建设。先后建成青少年公园、东城公园、店埠河公园三期等公园、游园7座;新建15条道路绿化,其中包公大道、环巢湖大道等东西向道路已成为肥东通往合肥的绿化景观大道。加大村庄整治和危旧房改造工作力度,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2014年代表合肥市参加安徽省农村危房改造综合考评,各项考核指标均在全省前位。推动美好乡村示范建设。自2013年以后,先后实施48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中心村建设任务,包公岘山村、陈集中心村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好乡村初具规模,元疃塘西村和长临罗家疃中心村规划文本被省住建厅作为“典范文本”推广。 突出改革创新,增强城镇发展动力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积极盘活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2010年以来,大力开展土地置换和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工作,累计新增耕地1.36万亩,获批建设用地周转指标1.09万亩,涌现出白龙长王、陈集杨庄等全省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样板工程”,积极盘活国有存量土地,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实施意见》,对合规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实施项目退出、异地置换和升级改造。创新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对进城落户人员,稳步推进在医疗保险、低保救助、住房保障、子女上学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全覆盖。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县投融资平台,成立了“合肥东部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县政府唯一融资平台,融资资金统一归口管理;县投融资平台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2012-2014年共实现融资近19亿元,放大了财政资金乘数效应3.5倍,改变了县财政建设资金分散和匮乏状况,保障了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