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河南省)2016年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三门峡市陕州区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1137 发布时间:2016-10-22 06:43:36
摘要: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3月25日在区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赵 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5年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3月25日在区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赵 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5年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大力实施“四大战略”,狠抓“四项重点工作”,全力以赴稳增长、保态势、抓落实,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9.6亿元,增长7.8%,全市排名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亿元,增长1%,规模全市排名第三,全省排名第21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6亿元,增长16.1%,全市排名第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8.5亿元,增长9.3%,全市排名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6亿元,增长11.7%,全市排名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60.8元,增长7.7%,全市排名第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42.8元,增长11%,全市排名第四。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投资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环境,破解难题,解决了1万辆起重举升类专用车、10万吨废旧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等一批项目进地问题,促使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特别是60兆瓦熊耳山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是全省首家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年产2亿克拉树脂金刚石研发制造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全区82个重点项目,已建成28个,在建42个,前期12个,累计完成投资100.4亿元,占年计划投资95亿元的105.8%。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23个,建成14个,在建9个。申报PPP项目4个、国家专项债券基金项目5个,争取资金3.6亿元。项目建设在全市综合排名第一。
 
(二)工业经济趋稳向好。强化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贷款40.5亿元;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2.95亿元。产业集聚区“一区两园”建设步伐加快,化工园区大环评规划通过省级批复,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专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年产1万辆起重举升类专用车项目全面铺开;1万辆多轮驱动专用车即将投入整车生产;三门峡富通物流有限公司汽车物流项目已开工建设。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16.8亿元,增长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8.5%。
 
        (三)第三产业势头强劲。着力在矿温泉深度开发上下功夫,在地坑院开发保护上做文章,着力打造三产服务业高地。高阳山温泉度假区温泉中心、滑雪场等项目建成营业;高阳山温泉度假区和翡翠丽池温泉度假酒店分别荣获第二届中国温泉金汤奖“最具养生价值温泉”和“最佳温泉精品酒店”。陕州地坑院文化旅游区与陕西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强强联合”,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并与腾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智慧旅游项目,是腾讯公司“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全国首批四个综合示范基地之一。地坑院、剪纸等文化元素入选中国河南精华宣传片登陆韩国光华门和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陕州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特色商业区建设步伐加快,三门峡卷烟物流中心即将投用,鼎晨商贸城市综合体主体封顶。全年特色商业区实现税收收入6359万元。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3.8亿元,增长7.4%,全市排名第三。
 
(四)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总产1.24亿公斤。“果、烟、林、菜、牧、菌”六大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果品总产5.65亿公斤,成功举办2015中国苹果年会暨苹果产销对接会;烟叶收购228.6万公斤;生态林营造13.8万亩;蔬菜产量3.8亿公斤;新发展各类规模养殖场15个;食用菌产量4645万公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各行政村权属调查和外业测绘全面完成。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1万亩,新增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新发展家庭农场50家。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引进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合作项目,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259个,注册涉农网店300余家,天瑞科技、缘份果业被评为省级示范电商,全区农业电商销售额达1.2亿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640万元,新建、扩建农村公路项目43个91公里,群众出行条件更加便利。投资1.1亿元,实施“五小水利”工程、甘壕水库除险加固等15个项目,张家坡水库、池芦水库初步设计获得省水利厅批准,我区第19次获得“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
 
(五)城乡建设协调推进。陕塬路铁路涵洞、甘棠公园水系二期、城市绿化亮化等25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2亿元,城市品位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观音堂副中心城区扎实推进,西出入口改造提升工程和观音大道建设全面完工,中心城区形象初步显现。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投资1.7亿元,4个省级示范村加快建设,新增市级示范村14个。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配备保洁员1047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被省委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
 
(六)对外开放持续增强。认真落实“三专一委托”,与中国化工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北京矿山研究院等签订合作协议,招商的精准性不断提升。全年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137.4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实际引进省外资金63.3亿元,出口创汇1851.8万美元。招商引资工作全市排名第二。总部经济实现税收3.6亿元,其中区级税收2.24亿元。
 
(七)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精简19%,实现了“政府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积极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新增市场主体2045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水利体制等改革进展顺利。
 
(八)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十项民生工程”完成年度任务,完成投资6.2亿元,为计划投资额的105%。“双创”工作扎实推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825万元,帮扶1183人创业,新增城镇就业9626人。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发放城乡低保金2961.4万元,受益群众1.9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27.7万人,参合率达99%,补偿金额1.15亿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1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稳定脱贫9000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900户。争取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1400万元,购置24台纯电动公交车,有效改善了公共交通的出行条件。新增地热供暖小区3个供热面积95万平方米。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新招聘教师123人,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地坑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三门峡市首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比市定目标下降1.6个百分点。深入开展“三查三保”活动,积极排查各类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综合评价全省第九、全市第一。
 
(九)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我为三门峡发展作贡献”主题实践,持之以恒抓政风、促行风、提效能,干部职工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5件、政协提案116件,办复率达100%。强化审计监督,节约项目建设资金2530万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及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审查等制度,政府决策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同时,国防动员、人民武装、统计、消防、民族宗教、黄河河务、史志档案、老区建设、邮政通讯、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台、外侨、人防、老龄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铝加工、化工等主导产业层次低,距中高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大项目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新兴产业培育不够,接替产业规模仍然偏小,转型发展任务还很繁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等。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勇于担当,认真解决,努力让人民群众更满意!
 
各位代表!2015年的工作成效,标志着“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乡建设、民生事业等重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转型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定、支撑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广阔。
 
---五年来,综合实力跃上新高。先后实施各类重点项目106个,累计完成投资388.7亿元,一批强实力、增后劲、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带动全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4%。在201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排序中,位居第28位,比2010年前移12个位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
 
---五年来,工业转型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区“一区两园”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建成区面积达9.4平方公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化工园区入驻企业27家,化工行业产值由2010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3亿元,年均增长30.9%。专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骏通公司为龙头的专用车研发、制造产业体系,中西部专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雏形显现。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设立河南省智能制造院士工作站,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能源产业实现突破,风电装机规模达27.5万千瓦,占全市总量80%以上,占全省总量近三分之一。工业转型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
 
       ---五年来,第三产业异军突起。矿温泉、地坑院、甘山等优质资源开发,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7.5个百分点。特色商业区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2014年全省排名第12位,全市排名第一。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陕州地坑院群落保护开发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人类穴居文化”得到深度挖掘,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东南卫视、东方卫视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被誉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翡翠丽池养生中心、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等项目相继建成营业,周边省市游客慕名而来,温泉消费持续火热,温泉养生已成为陕州旅游的新名片!
 
---五年来,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区土地流转面积17.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7%,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了雏鹰农牧、二仙坡果业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4家、家庭农场65家、农业科技示范园6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集群6个。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承办三门峡苹果财富大会,特色农业品牌进一步叫响。全区农业总产值达35.5亿元,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特色农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例达90%以上。
 
---五年来,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累计投资89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34项,新建住宅小区26个,新增住房面积22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5.7平方公里,城市框架达35平方公里。特别是实施的城市生态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在甘棠公园营造了4万平米湖面,结束了城区无水系景观的历史,为沿线5个乡镇1.4万亩农田灌溉、城市生态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三路一桥”、陕塬路铁路涵洞、彩色旅游环线等工程建成,城区“东扩南拓”实现突破;深入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夜景更加靓丽;实施了陕州区第一人民医院、体育中心等工程,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区人口达12.6万人,城镇化率达43.5%。明晰城镇功能定位,全力打造观音堂镇副中心城区。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资3.4亿元,省级示范村达4个,市级示范村达27个,张汴乡北营村入选全国最美休闲乡村。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陕ICP备2022009214号-1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陕ICP备2022009214号-1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