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网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www.ahmhxc.com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湖北省)2016年建始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建始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知县网 人气:5817 发布时间:2016-02-22 17:47:13
摘要:2016年1月21日在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县长 向红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1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三州战略[1]...
——  2016年1月21日在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县长   向红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1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三州战略”[1]为引领,大力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全面拉动“三大发展” [2],真抓实干、克难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十二五”以来,我们着力稳增长、提质效,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五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直处于全州前列,与2010年相比,生产总值由39.4亿元增加到79亿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由5.29亿元增加到8.9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13亿元增加到5.15亿元,年均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89亿元增加到25.74亿元,年均增长15%;规上工业总产值由11.5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年均增长2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4.05亿元增加到90.47亿元,年均增长21.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955元增加到20825元,年均增长13.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43元增加到7952元,年均增长19.6%。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综合收入等11项指标实现翻番[3],县域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跨越赶超的良好态势,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三农”发展进位先进县、县域经济工作成绩晋位显著单位、旅游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县。
 
(二)“十二五”以来,我们着力扩投资、增后劲,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项目投资拉动有力。大力实施“项目引擎”工程,“十二五”期间共实施重点项目638个,完成投资211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加项目341个,增加投资148亿元。其中,工业重点项目134个,投资74.1亿元;农业重点项目154个,投资25.2亿元;城镇建设重点项目191个,投资65.7亿元;交通重点项目55个,投资20.8亿元;社会发展重点项目104个,投资25亿元。重点项目投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招商引资推动有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开放、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88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加2.4倍;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增加1.9倍;实现外贸出口1.5亿美元,增加2.6倍,招商引资实现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8%。
 
财政金融撬动有力。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与银行机构合作,为实体经济企业融资近20亿元;依托聚信担保公司,发放担保贷款14.5亿元;依托城投公司融资15.1亿元,有力支持了城镇项目建设;筹集过桥资金9000万元,缓解了企业续贷难。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2010年的16.29亿元增加到53.99亿元,存贷比由42.5%提高到56.4%,贷款余额、存贷比均位居全州第三,基本形成了精准输血与刺激造血并举、政银企良性互动的局面,连续四年获得“湖北省金融信用县”称号。
 
(三)“十二五”以来,我们着力壮产业、促转型,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34.8︰26.9︰38.3调整为
 
23.8︰34.2︰42。一产业占比下降1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占比
 
分别提高7.3、3.7个百分点。
 
农业提质增收。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产粮、产油大县地位持续巩固。六大特色产业链建设不断加强,基地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24.1万亩增加到50万亩,畜禽出栏量由260.4万头(只)增加到395.2万头(只)。共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29家。共创建“中国名优硒产品”10个、“中国特色硒产品”17个、湖北省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9件,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工业提速增效。大力实施“工业提速”工程,富硒绿色食品加工、新型节能建材、光伏电子等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永恒太阳能、爱茵木塑、鑫麒麟管业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新技术新工艺10多项,申请专利51件。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创优服务稳增长”活动,帮助企业解决了部分发展难题。2015年净增规上企业8家,总数达到74家,位居全州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着力搭建工业承载平台,广润片区、下坝片区、火车站片区园区建设同步推进,“一园三区”的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入驻企业由2010年的20家增加到39家,年总产值突破2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建始工业园区被列入全省十个PPP项目[4]试点园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省专家组评审。红岩寺秋桂创业园等乡镇工业小区突破推进。
 
旅游提档增速。强力推进“旅游升级”工程,2014年被命名为“湖北旅游强县”,在全省率先编制的《建始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并成为全省的标杆。支持核心景区建设,野三峡、石门河景区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朝阳观景区创建成为国家3A级景区,石门河景区成功入选“美丽中国·第一届最美中国符号品牌榜”。着力完善旅游配套,共培育四星级宾馆2家、旅行社7家,发展农家乐425家。成功举办“牵手黄四姐·情定石门河”民俗集体婚礼活动,积极争取并配合央视完成了《乡约·金建始》节目录制,以建始民歌、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大型乡村音乐剧《黄四姐》在武汉、北京成功上演,“人类起源地·醉美金建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2015年接待游客224.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1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6.7倍、7.9倍,增幅分别居全州第二、第一。生态文化旅游业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业态繁荣发展。
 
(四)“十二五”以来,我们着力抓城建、求突破,城乡面貌展现新形象
 
县城建设大提质。坚持新老城区建设同步推进,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区空间有效拓展,建始大道和209国道绕城线全面建成通车,中心城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扩大到1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6.4平方公里扩大至10平方公里。旧城改造协调推进,红土坪区域开发推进有力,原党校、烟厂、化肥厂等区域旧城改造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推动了旧城区扩容提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城市公交、出租车营运改革,下坝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广润集贸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并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农贸市场。以“六城”同创[5]为载体,共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1个,已完成投资1.7亿元,新建停车场18个、交通微循环贯通工程11个、港湾式公交停靠站11个、休闲文化广场7个、公共厕所10个。
 
镇村环境大改善。把乡镇集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支持乡镇实施“六个一” [6]和“六大改造” [7]工程,红岩寺全州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成效明显,红岩寺、花坪、业州大堰集镇完成综合改造,茅田、景阳、高坪、官店、长梁天生集镇综合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龙坪、三里绕镇大道建设稳步推进,红岩寺、花坪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围绕209、318国道及通乡干道沿线多点布局,共建设耍操门、桃园、小西湖等示范中心村50个,建成特色民居8000多户。
 
管理水平大提升。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完成县城总规修改和10个乡镇、410个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编制实现全覆盖。推行城管执法延伸到乡镇,按照“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的基本要求,全面加强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有效遏制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渣土扬尘、噪声污染等行为。重拳清理整治“三违”,有力打击了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经营等行为。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共开办市民学校24期、举办道德讲坛350期。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被授予“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全州城乡建设管理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
 
(五)“十二五”以来,我们着力优生态、亮底色,美丽建始开启新征程
 
生态治理成效初显。深入开展“绿满荆楚”、“五个更”等专项行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10万亩速生丰产林等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0.23%提高到62.51%,清江景阳段“清网行动”基本完成,全面实施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关停泰丰水泥立窑生产线,关闭景阳水泥厂、杨家湾火电厂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全面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稳定在340天以上。
 
生态保护全面加强。建立健全了“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监管体系和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保“三同时”制度[8],非法采矿、非法经营加工木材、乱砍滥伐等行为受到有力打击。生态创建卓有成效,红岩寺镇创建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花坪镇、长梁乡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长梁火龙、高坪八角、三里石牌湖等21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
 
(六)“十二五”以来,我们着力办实事、惠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实施国省道改造升级382公里、通畅工程899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800公里,通过乡村公交、班车客运、约租客运等形式实现“村村通客车”率100%,完成172公里绿色旅游公路建设,红景绿色生态旅游公路建设得到交通运输部充分肯定,银北高速建恩段已开工建设。全面实施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和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成高坪、长梁、三里三大灌区建设,解决了16万多农村人口和7万多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89.9%。强力推进电网升级改造和输变电工程建设,长梁、龙坪、三里、景阳等乡镇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输变电工程建设推进有力,供电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361个行政村实现了通光纤网络。
 
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高平国际实验学校、县一中教学楼等一批教育项目强力实施,建成乡镇公办幼儿园10所,改造农村学校危房3万余平方米,建始一中创建为省级示范高中,县中等职校被评为省级示范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高中建成投入使用。办学质量明显提升,高考一本上线人数由“十一五”期间的579人增加到958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70.2%提高到93.2%。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强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人民医院业务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县民族医院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启动实施县中医院整体搬迁,乡镇卫生院建设全面加强,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47个,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有效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强化计生优质服务,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全面投入使用,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始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在全国区县中率先打造的集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等10大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政务服务系统,被评为全国区县级电子政务优秀应用案例。
 
减贫步伐不断加快。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减贫研究院科学制定了全县脱贫摘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深入开展驻村结对帮扶工作,组建117支工作队,选派122名第一书记,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全县7012名党员干部职工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探索建立了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出台了财政奖补到户和金融扶贫到户扶持政策。2015年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1亿元,统筹使用财政资金2.1亿元,实施5个攻坚片区和3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减贫2.15万人。“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77个贫困村和20个重点老区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共减贫9.36万人。
 
社会保障不断夯实。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21万人,新建保障性住房1.1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9844户,搬迁贫困户5248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全面落实,“按标施保”试点得到省、州高度肯定,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四方一责”社会化管理,全面落实县级领导包矿和“131”驻矿监管责任制,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模式[9]创新,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加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全覆盖。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积极妥善化解信访矛盾,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全县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
 
同时,县政府每年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国防动员、征兵及双拥工作成效显著。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老龄、民宗、移民、物价、气象、供销、粮食、史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七)“十二五”以来,我们着力转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们始终依法履责、务实尽责、主动担责,切实推进法治型、创新型、廉洁型、服务型政府建设。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行为的全过程,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三到位一统一”模式[10],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认真吸纳各方意见,自觉接受各项监督,认真办理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发表评论

县域县情站点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

邮箱:
陕ICP备2022009214号-1

县情资料网:思想、态度、嗅觉陕ICP备2022009214号-1 邮箱: